"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出处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7 23:07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出自唐·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原文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原文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天已经是繁花盛放后的时候了,四月天里有云烟,有逐渐凋落的人间芳菲,这是山下的四月天,当爬上高高的古寺,不曾想,山间桃花竟然才刚刚地开始展颜,浓烈奔放,妩媚动人。这真是山上山下两重天,春色如此艳羡人得很。

但见山下颓败的春景,心中总会感怀每一次失去,失去春天,失去憧憬,失去某一种渴望的冲动。而又在不经意时,猛然间复得又一场春归,真没想到:原来春天还在这深山里,在大庙的身旁呢。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出处赏析

赏析

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作一首《再别康桥》,不知道打动了多少人。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康桥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一隅别致的风景,康桥下水波潋滟,金柳、夕阳、青荇、水草、榆树、浮藻、长篙、星辉、夏虫,一组物象纷呈,将心中的康桥,眼里的康桥,夏日的康桥,描摹得淋漓尽致,生气万千。这是现代诗中非常著名的篇章,徐志摩诗歌的代表作,诗人通过山水写意,漫漫地倾诉、吟哦、呼唤、回想、祈盼,柔美似娓娓水草,绮丽如虹彩挂空,梦幻亦斑斓星辉,无论从视角,还是触角,以及嗅觉上,都有不同凡响的效果。这就是人人梦中的康桥,可惜,它在遥远的异国他乡。

现代诗和古体诗,除了题材上的分别,实则在技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徐志摩这首山水诗,散着古诗体的韵律,有种流畅轻盈的蹁跹,美感十足。

因此,有人说要作好现代诗,通达文言,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反过来,以现代诗的审美眼光和审美情趣去发掘古体诗的特别之处,尤显有趣了。试着去了解,去探究,这种独辟蹊径的魅力,往往在于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运用得行云流水般自如。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温庭钧的《利州南渡》,如果以现代散文的笔法翻译诗文,是不是能还原诗者胸中的感触呢?

“这一轮壁挂的余晖,抵向空荡荡浩淼的江面,波光儿闪闪,暮色、与那一弯蜿蜒的茫茫,接天连碧,到底,苍翠是亮色了些,它驻扎在对面的山坡上,晕色中泛着青青地润,我的双眼迷失在将落欲落的夕阳下。这个孤独的古渡依然人声鼎沸,一艄挤挤挨挨的过客,随着升起风帆的船儿,驶向彼岸,清波一浪推向一浪,它惊了马匹,惊了渡舟人,惊了渡口等待的人们,惊了浮渡远去的方向。它一路披荆斩浪,一路响动四方,从草中有沙鸥扑腾着翅膀,一行行飞向天空,那只水田泱泱中白鹭,轻灵地冲天掠起,滑向天际,直至没了踪影。谁能读懂着一隅山水,谁能读懂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是不是如这般的警醒,将自己早早地放逐天涯,此刻烟波笼起,看那接连天的湖水啊,我纵情于这杳淼之间,忘却尘世,忘却俗念,谁能懂得了,横亘在山水之间,忘得可以忘,去得终归去,随遇而安吧!”

温庭筠是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精致浓艳,多有闺情之作。是唐代著名女诗人鱼玄机的老师。其词阙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誉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

这首《利州南渡》诗情丰满,着色婉仪,动静结合,情景交加,有一种空旷、清绝、澄澈之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山水情怀诗。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少年时的《如梦令》,是积极的,朝气的,洋溢的。与温庭钧鸥鹭散去,白鹭独飞,有着不同的气韵和心境,前者是刚刚入世的盎然心情,后者是已然出世人的姿态放下,恰好形成鲜明对比。

现代著名建筑学家、诗人林徽因说《窗子以外》,她要去窗子之外干什么?去一趟香山的秋,去一次山西的古庙,还是西南的古镇、江边,或者,她曾立于夏夜的康桥上,她在桥上看星星坠落,俯望蔓草青青地蔓溯,她看风景,风景外的人看她,她便是最靓丽的风景。

就像千百年后今人读古诗,古诗里的人看景、看山、看水、看社会、看现实、看所有能体悟的人情事物,今人却看古诗者如何制造最美丽的写意画面。到底是后来人看古人,还是古人看着永恒中的风景,昨天如今天,今天亦是明天了。

古人看山水风景,看风景中的美人儿,他们又是如何一种感觉呢?

是不是隔岸远观,是不是心随人动,是不是望月遥想,是不是触景追忆?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出处赏析

唐代诗人雍陶《题君山》中说: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这首诗歌文笔清丽,诗意澄澈,意境悠远,静逸其中,有一种不惹尘该的秀美,让人安静,并浮想联翩。

一望无际的洞庭湖本应是烟波浩渺,此刻却是平静如镜,只有君山的影子沉沉地映照在水中,一梦酣畅似得静谧。诗人一眼望去,这潭碧绿的湖水似乎不存在了,只剩下山色青翠在其间。让人不由地想起,这样的人间仙境,莫非就是舜妃湘君姊妹化为湘水女神遨游于此的地方,她们曾经在这里梳洗打扮,嬉戏玩耍,那一螺青黛如画的倒影,不就是仙女的螺髻吗?正好明亮在水镜中央。

诗人挥笔的这一幅山水景致,旖旎、缱绻,再辅以美丽的古老神话,不但让内容更丰富,文字更有内涵,同时,让诗意也缤纷起来,增加了可读性和故事性。山水与美人,美人与传说,彼此间相辅相成,构成了无限遐思,到底是山水美,还是美人美,能说得清楚吗?

雍陶字国钧,成都人。与贾岛、殷尧藩、无可、徐凝、章孝标等人是好友。文学成就非凡。他的诗歌由内及外散发一种高远、清旷、舒展的陶然情怀。作品中多有山水诗作。

譬如“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山桃野杏两三栽,树树繁花去复开。今日主人相引看,谁知曾是客移来。”“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等,都是饶有韵味的山水佳作。雍陶一生著作颇丰,山水尽在他眼中、笔下、心里。

古诗词中的山水,与现下的山水,同气相连,一脉相承,如果要问有什么不同,那便是行走在山水中的心情了。在追求高速、高产、高深的现代科技化进程中,社会发展匆匆,人们步履匆匆,时代前进匆匆,分明像停不下来的陀螺,唯有不停地前进,前进,才能填充生命的饥渴,以及生理的饥渴,没有人能停下来,慢慢逍遥于山水之上,四处皆是人山人海的浪潮,淹没其中,你是谁,谁又是谁,都不知道。

古代诗人即使再失意,再遭受打击,都能将心空下来,能将时间停下来,能将世界静下来,好好地喂饱失聪的灵魂,接受雨露清泉的洗礼;接受星辰日月的沐浴;接受高山峻岭的锻造,接受孤独羁旅的折磨,他们心中有,心中更无。而现代人胸口上永远堵塞着时间表,不随心不随己。难得真正的江湖行。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韩愈作《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写桂林山水之美,诗中抓住了桂林山水中的特色,几个词句就是一幅素描作品。“苍苍森”、“青罗带”、“碧玉篸”、“翠羽”、“黄甘”等词汇,将桂林的地理特点,当地特产,飞禽走鸟说明得一清二楚,是一首将地域特征描写得非常到位的古诗词,古今通用,见诗见其景,千年不变,好的山水诗,便有这样的立体效果。

韩愈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美誉。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是中国文学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水田园诗的盛行有着一定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经济达到空前繁荣,社会安定,南北统一,给人们创造了怡情山水的物质条件。精神追寻成为了一种信仰,使人们产生了外出游历,鉴赏美景的迫切需求,于是,漫游之风在文人中间吹开、盛放,一发不可收拾。而另一股隐逸之风的兴起,更加促成了人们忘情山水间的追求意识。士子将隐居待仕当作与应举求官并行的政治道路,修身、养性、怡情,皆离不开山水田园的自然空间,这样便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文人在官场与江湖中不断游历的风景线,出和入常常难以区分。

唐朝诗人中,有许多著作山水田园诗歌的好作品,在时间长河里,常被一些璀璨的星光所遮住,其实,他们的诗作也美丽、耀眼。李峤言《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来鹄道《云》:“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黄巢咏《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些诗歌,实则多耳熟能详了,只是,作这些诗歌的诗人,大家却未必尽知和熟悉了,如要要真正研习诗中的瑰宝,可以试着去发现那些失落在诗海中的沧海遗珠,更是有情趣和意味。

唐朝诗人期望在山水田园中荡涤尘垢,平息纷争,求得安宁,这些他们最基本的诉求,因此构成了山水田园诗流行的深厚基础,也是唐代山水诗繁荣昌盛的直接原因。唐代诗人,亦可以以山水诗人统称,个个爱作山水诗,精于山水诗,这是唐朝诗歌和诗人的显著特征了。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出处赏析

更多白居易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