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出处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2 20:05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出自唐·王建的《雨过山村》,原文是:“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原文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译文

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稀稀疏疏的鸡鸣声,小溪两旁长满了青翠欲滴的水竹子,去往乡村的小径,必须经过这条小小的溪涧,溪涧上的木板桥,它歪歪斜斜的依着水湄,古朴沧桑的模样。

村子热闹起来,嫂嫂和小姑相互唤着,一起去清洗蚕子吧,这劳作的快乐,来自乡村优游的自由,还有庭院中静静的开放满腹幽香的栀子花,它虽无人赏无人采摘,却无人能将它忘怀。花自心间,有花开。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出处赏析

赏析

如若要甄别山水中的物象,去领略山水中物象的各异风姿,须懂得一些窍门和方法。入手时,有意识地套用,就事半功倍了。

关于书写山水、田园、景物的诗词,诗人们常常采用的写作手法和渲染技法,归纳起来无外乎这么几个方面:空间,虚实,动静,色彩,感官,修辞。而空间上又以“四季”、“远近”、“晨暮”“俯仰”等契入点;虚实则主要采用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等方法;在动静中,多以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结合为好;颜色搭配色彩斑斓,色彩鲜明;感官对物象有最直接的反应,因此,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会扩展开去,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味觉齐上阵,以达到最深刻的印象;诗人对物象描写,手段颇多,最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联想,想象等。了解到这些特点和方法,要读懂一首诗歌,分享诗歌中的乐趣,如此便是捷径。

那不如试着去尝试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先找寻空间概念,不难发现,诗人在“远观近瞅”,远的是归处有竹林,寺庙,钟声,而诗人以自己为点、为中心,看着友人渐行渐远,直至隐没于青山中。竹林、寺庙,青山,荷笠是实物,诗人写实之。钟声飘渺、遥远,只闻不见,虚无中。竹林、青山、寺庙乃静止,钟声、带、归有动有变,送别的两人,一动一静,形成动静结合的鲜明对比。“苍苍”、青山带绿,斜阳晕红有色,红配绿,一幕渲染的中国画。诗中能闻声,能见高低、远近、参差不齐的景致,能感触送别的不舍,暮色下的空旷、禅静,以及心中的高远、闲淡情结。“苍苍”和“杳杳”对偶,让诗意简洁明快起来。见到的,听见的,触觉的,诗中充满憧憬和向往,虚虚实实中任由人去想,去体味。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这首《送灵澈上人》诗,不失为山水诗歌中的经典。

杨柳、明月、秋、衰草、枯叶、青松、翠竹、梅花、青莲、梧桐、杜鹃、鸿雁、猿猴等物象常常充当了诗人们手中的“利刃”,直插诗歌之咽喉,形成了无与伦比的中国水墨画。每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的套路,十八般武艺,笔锋不管柔,丽,厚,利,淡,闲,重,奇,怪,但诗人们都能和谐各种物象,将它们置于最恰当的位置上,发挥最大的能效。这便是一种绝技了。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细品秦观这阙《点绛唇·醉漾轻舟》,在宋词中去体味另一种山水意境,是否婉转、婉约中更跌宕、更有韵味呢?

此词当为秦观于谪徙途中所作。词中借刘义庆《幽明录》载刘晨、阮肇入天台故事,隐寓向往仙境而天涯无路的苦境之意。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的优美、缱绻,将人带到一种仙境之地,会联想到《桃花源记》中的别有洞天,向往一种深处的信马由缰。这种物、景的美妙、美好写意,马上吸引住了人,会黏住往下欣赏的欲望。“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尘缘”与向往的仙地正好是天地人间两重境地,愿景与现实违背,道出了此刻的矛盾心理,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但留也留不住,去也不安心。心中有种茫然的惆怅。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是一幅黄昏景致。“千里”和“茫茫”属飘渺遥远的不可及,让人顿生无所依的漂泊感。却道“山无数”,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物象,忽然心境打开,有了另一种可把握的精神寄托。不过人生无常,当雨打风吹来临时,花红柳绿怎经得住凋落呢。忘记过去吧!

秦观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到秦少游时,习惯上总是把他与婉约词联系在一起,却较少提及他的诗,更少论及他的文。其实,在秦少游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诗歌有十四卷430多首,词却只有三卷100多首,文则达30卷共250多篇,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面人才,成就非凡,在文学史上独占一席,影响深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出处赏析

纵观历史上的山水诗,山水诗中的物象,能流传至今,并深深印入脑海的,都是不可多得的佳品。譬如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若要研究山水诗的各种各样的物象,只需研究李白这十七首诗,便能成功达到目的了。

李白的诗词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奇妙,立意清晰,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他的诗中常用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修饰手法,巧妙的组合,大胆的切入,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另类效果,产生幻秘莫测的绮丽意境,让人飘若仙境中,不似在人间。

李白生活在盛唐,这个时期的诗歌,特别是山水诗歌达到了日臻完美的境界,诗人们信手拈来的妙语,大多与窗子外面的物象息息关联,而李白就属于他们其中的佼佼者,这得力于他走遍了名江大川,南北各地,遍访了名刹古迹,因此,结合他诗歌表达的手法和技法,得来全不费工夫,自然走笔之,没半分故作,雕刻之气。“诗仙”封号实至名归!

寻遍天下诗者,没有一人能与李白同。他的风格已然成为文学史上的一记烙印,前无古人,或也后无来者了。

在禅的世界里,物我合一,神形兼具。看江河奔腾,数流星滑落,待日升月异,或听闲庭花开,青鸟初啼,空山回声,眼见耳闻的与内里心中的,道禅者,行禅者没有对此有什么区分,眼前山河即是胸中山河,大千世界即是心内世界,完全合二为一。苏轼说:“一枝春风有两枝,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一棵树的生长、成熟,扎根土壤,散播生命的根系,即接受空气、雨露、水源、阳光、雾霭的滋润,又接受风吹雨打、霜雪冰凌的洗礼,但是,无论如何,每一片叶子伸展的姿态都那么得有生机,勃发的盎然葱茏蓊郁,向东向西,朝南朝北,它们都共同挂立在这一棵树上,微风中袅袅而动,这就是生命的姿颜,本色的生命吐露。

据说,这个有趣的禅诗,是苏东坡和秦少游一起吃饭时谈学论道开悟而作的。

两人看到一个人从饭店前走过,由于好些天没洗澡,身上爬满了虱子,苏东坡说:“那个人真脏,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来了!”而秦少游却存异议并坚持自己的意见说:“才不是呢,虱子肯定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这样,两人互不退让,各持己见,争执不下时,决定去邀请佛印禅师来判公道输赢,赌约输者请酒一桌。苏东坡求胜心切,于是私下请禅师帮忙,务必向着自己,禅师应允。过后,秦少游也去请禅师帮忙,禅师也答应了。两个人都以为稳操胜算,放心地等待评判的日子来临。揭晓的日子终于到了,禅师于是正色下评断说:“虱子的头部是从污垢中生出来的,而虱子的脚部却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所以你们两个人都输了,应该请我吃宴席。”善悟的苏东坡如梦初醒,便有感而发了此诗。禅诗大多时候都会从一件事、一个人、一些物衍变而来,深悟后以为记之。

禅诗的可贵,得利于天然淬成,不加修饰和雕刻,其灵感来源于生活,行走中,笔行始于灵光闪动一瞬间,捕捉的灵气清新活泼,信手拈来,却蕴藉丰富、多彩,如颗颗珠玉散发着迷人而通透的自性光芒,无不令人倾心、钦佩。禅理禅趣乐成章法,却又无刻板之举,示法“拈花一笑”,悟道“饮水思源”,引用诗歌的形式,吐法纳禅,时有风趣,也有谐意。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出处赏析

更多王建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