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中隐"隐在分司官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2 15:53

唐代诗人辈出,光是《全唐诗》里收录了作品的,就有两千五百多人。

其中,李白的作品有一千多首,杜甫的作品有九百多首,数量都很可观。不过在这项数据上名列第一的,是留下了三千多首的白居易。

“写作数量”和“传世数量”是两回事,写得多,能留下来的不一定多。为什么白居易流传下来的作品最多,是因为他既有钱又有闲;为什么他既有钱又有闲,是因为他不仅是“太子宾客”,还是个“分司官”……

“太子宾客”是太子的属官,品级是正三品,负责教导太子,由于事关皇家接班人的成长,也算个重要岗位。我们以前说过,贺知章退休时的官职也是太子宾客,还受到唐玄宗的亲自欢送。

白居易:"中隐"隐在分司官

白居易晚年也出任太子宾客,但和贺知章有很大的区别—太子在都城长安,而白居易却在东都洛阳,头衔全称是“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唐朝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长安许多重要职位,在洛阳都有个“备份”,叫作“分司官”。但因为国家的重要事务都在长安,洛阳的这些“分司官”其实都没什么正经事。白居易这个“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禄俸优饶官不卑,就中闲适是分司”—俸禄优厚、官位高、工作还很闲适,太让人向往了。

古人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朝”,就是说在郊野“隐居”的只能算是“小隐士”,在朝堂上“隐居”的才是真正的“大隐士”。而白居易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分司官,既不是“小隐”,又算不上“大隐”,介于二者之间,所以自称为“中隐”。

古时候,文字整理是件费时费力的事,很多人并没有这么多时间。但作为“中隐”的白居易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花了大量时间来整理自己的诗集。

早在四十岁左右时,更确切地说,是在被贬江州司马期间,白居易就有意识地整理自己的作品,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大类。

这件事透露了两个信息。第一,白居易年轻时就很高产;第二,白居易很重视整理自己的作品。

白居易的诗很早就流传到日本,受到日本上层人士的追捧。一方面固然因为他的诗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很可能也和他注重整理作品有关系。

在中国,白居易的诗就更流行了。同样是在江州时,白居易就在给朋友的信中不无得意地提到这一点:“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有咏仆诗者。”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长安到江西这三四千里的路程中,乡村、佛寺、旅店、船舶中,到处能看到我的诗;普通百姓、僧人、寡妇、少女口中,也不时吟唱我的诗。”

甚至好几位皇帝也都是白居易的粉丝。

唐宪宗虽然贬过白居易的官,但最初正是因为欣赏白居易的文才,才提拔他当了右拾遗。唐宪宗由于对白居易屡次直言上谏不满,还曾私下对人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唐宪宗的儿子唐宣宗李忱也非常喜欢白居易的诗,他在登基后还想请白居易出任宰相,可惜白居易已经去世八个多月了。

惋惜之余,唐宣宗还亲自为白居易写了一首悼诗,特别提到白居易最著名的两首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其中最后两句,明显是在模仿白居易的名句“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