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尚书韵》赏析-宋代关于忧国伤时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05:05

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尚书韵原文

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尚书韵

辛弃疾

今日复何日,黄菊为谁开?

渊明漫爱重九,胸次正崔嵬。

酒亦关人何事?政自不能不尔,谁遣白衣来?

醉把西风扇,随处障尘埃。

为公饮,须一日,三百杯。

此山高处东望,云气见蓬莱。

翳凤骖鸾公去,落佩倒冠吾事,抱病且登台。

归路踏明月,人影共徘徊。

辛弃疾《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尚书韵》赏析-宋代关于忧国伤时的古诗

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尚书韵赏析

这是作者于重阳节与友人出游并饮酒赏菊时的兴会淋漓之作。这首词虽然写到浓厚的友情,却将重心落在借陶写心上,表明了其胸中的森森块垒。

词虽为记游而写,上片却不直接写与朋友同游的情状,而是引渊明自比。他所写的宁可退隐、也不向当权者屈曲的渊明,兼有为自己画像和代朋友抒怀的意味。首韵一问,虽意在表明时令,而又能显出心中的波峭。同时“为谁开”一问,不仅有舍我其谁的自信,且能起到引发下文的作用。以下两韵,明看是代陶渊明写心,其实翻过来看,正是借渊明写怀。“渊明漫爱”一韵是倒装句,是说胸中正不平、唯待酒浇化之的渊明,喜逢重阳节却无酒可饮。下韵以退为进,否定酒本身对渊明有重要意义,谓渊明爱酒并非因为他是个酒徒,而是心中有块垒,不得不借酒浇愁。可是,有谁打发“白衣”来为他送酒呢?上片末韵,扇面障尘既是取景于眼前,也是典故的借用。他对渊明中藏块垒的心迹的理解,颇为深刻。而写渊明,实即自写其志。尤其是末韵,用来比拟韩尚书面对政敌的熏人气焰而不为苟且的态度,颇为切合。

下片专就眼前重阳节的相知之乐来写。他写一日须饮三百杯,才配得上为韩尚书饮。既侧写韩的豪酣与洒脱,也是写他与韩的相知投缘之乐。在继两韵中,当他想见(其实也是祝愿)韩将来翳凤骖鸾、归于眺望中的仙山之后,就不免喜忧参半了:他为韩尚书的得归仙班而高兴,也为自己的隐居无伴、抱病独登高台而伤感。人我相照,愈觉情怀不堪。这里的“归于仙班”,隐指韩将来的归朝。结韵以想象中形影相吊的情景,将他年未免于孤独的担忧表达了出来。这样的表达法,能兼收暗示友情相得和表达自己隐居失意之情的双重功效。

辛弃疾《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尚书韵》赏析-宋代关于忧国伤时的古诗

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尚书韵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