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宋代关于抗金爱国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04:39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宋代关于抗金爱国的古诗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

此词约写于作者与陈亮用《贺新郎》一调唱和之后不久。题作“壮词”,但其实壮中含悲。它通过梦的形式,将自己盼望像青年时代那样跃马横戈于疆场、北伐成功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更以梦境作为映衬,反跌出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悲哀。这悲哀,他与陈亮是有着同怀之感的,所以,“为陈同甫赋壮词”的题目颇有意味。

起句突兀而来,刻画了一位落魄英雄的形象。剑是英雄建功于疆场的宝器,而他只能在灯下醉眼蒙眬地看它。此处不用一个抒情的字眼,但描写却摄魂夺魄,蕴涵无限,于豪壮中已暗含悲凉意味。“梦回”一语,在时间上是跳接,已由醉里写到了梦醒时分;但在意脉上却是顺承。之所以会梦见那样的情景,完全有着醉里看剑的心理酝酿在起作用。这一句,写梦初醒情状十分出色:他犹觉得连营号角萦绕耳边。其下倒叙梦境。“八百里”两句,以工整的对句,从啖肉奏乐这最切实的两方面,表现热烈豪迈的军营生活,气势酣畅磅礴。接以一句“沙场秋点兵”,突然化勇士的豪酣为主帅的威严,以动衬静,刻画出临阵出征、军威整肃的将军形象。这正是作者在心理上自我期待的投影。

与其他词作上下片分写二境或二事的通常结构不一样,此词下片紧承上文来描写战事。作者抓住战场上最有特征的马和弓来写。跑得飞快的良马和拉起来声如霹雳的良弓,是战争中的利器,充分表明了作者对于自由与取胜的渴望。然而写马写弓,其意却在写人,写那在战场上意气风发、英勇无畏的人,并且从气氛上预示着战事的获胜。正是在此基础上,下文的抒发宏伟抱负才有了说服力。“了却”两句,把梦中作战者即词人自己向往的驱逐金寇、恢复国土的一贯理想,写得透,写得实。这两句抒怀,意气昂扬。至此,作者的情绪已经到了一个最高点。最后突然一个反跌,从热烈豪壮的梦中世界跌回凝重悲郁的现实世界。一句“可怜白发生”的浩叹,凝聚了壮志难酬的万千悲愤。作品就在这一声浩叹里突然收住,余力重如千钧,十分感人。

这首词最主要的特色是在构思上。首先,此词前九句为宾,末一句为主。一句陡转,直化豪壮而为悲壮,从而完成了失意英雄的形象塑造,与开篇豪中含悲的境界遥相呼应。其次,前九句一气贯注,酣畅淋漓,至结句才换笔转意,自成一段,与上文相映照,从而打破了上下片分段的词体定格,成为一种成功的尝试。除了构思,这首词的对偶也很有特色。全词除形式上的上下片末句为奇句外,其他都是对句。作者不仅将一切词性严整相对,且事典对、数目对和空间对等“难对”,也对得毫不费劲,气息流走,并不因为多用对句而显得板滞、拘束,这就再一次显示出作者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功力。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宋代关于抗金爱国的古诗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