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调歌头·送杨民瞻》赏析-宋代关于抗金爱国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04:50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原文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

辛弃疾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

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

风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

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

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

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

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

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

辛弃疾《水调歌头·送杨民瞻》赏析-宋代关于抗金爱国的古诗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赏析

这首送别杨民瞻失意归乡的词作,从静观宇宙的角度感慨人生的匆忙,因此也坚定了归隐之志。但他又将自己不死的神州之念转托给杨民瞻去实现,这就表现出他在闲适的心理状态下,不能完全忘情于西北失地的暮年烈士之心。

上片完全抒发自己在静观宇宙中所得到的生命感觉,其中最核心的感受是岁月的匆忙和个人的无奈。词的开篇,他以一个采自典故而用得鲜活的比喻,表明自己静观自然的所得。他感到,在宇宙这个不停运转的“大磨盘”上,太阳和月亮不过像是两只徒劳奔走的“蚂蚁”,万事万物也都不能逃脱生灭的命运。这一以宇宙为背景的起调,实际上是用以暗示人的渺小和无奈。但他着眼于日月和生灭,分明是因为日月那不停地运转给了他岁月太匆匆、年命不能久的印象。以下一韵,又进一步突出时光飞逝的悲哀。他以檐外奔腾不息的流水做比喻,写出了流光飞逝的自然伟力。“滚滚”两字,下得紧急促迫,令人想见其悲哀。“君看”两字带出杨民瞻,仿佛是为他开解,但其实是要对方理解他此时的生命感觉。“风雨”以下,转到自己坚定隐居之志的意思上来,写得闲适而潇洒,但其中隐含着“志士凄凉闲处老”的沉痛。夜半风雨,春来花草,意境各别,形象概括了他从内心沉痛莫名到归于意态萧闲的归隐心路。“岁晚”一语,关合开篇,表明了自己在这样的宇宙背景之下,将以经营田园打发残年的平静心情。

下片转入对杨民瞻的理解和期望这一面来。起韵连用三个短句连接三个典故,写杨因失意他乡而急不可耐的归乡情思。从作者所用典故中,可以看出他眼中的杨是一个富有才识的人。这就为下文的提出希望打好了埋伏。“黄鸡”两句,直切送别情事,却是虚笔,他想象杨返乡后包围着他的古朴纯真民风。但是,这平静的调子并未能保持到终了。作者想到杨民瞻的壮志难伸,不禁联想起自己一生的心血东流,全是因为执政者坚持高谈阔论、不思复国的投降路线,于是一面嘲笑那些误国的“夷甫诸人”,一面把自己不死的神州之念转托予杨民瞻。一句“长剑倚天谁问”,写出了志在立功的壮士报国无门的孤独和愤懑。壮士无路可走,正是因为像王衍那样的清谈误国之辈充斥朝野,政治气氛太萎靡之故。“堪笑”一词,表明了词人对他们的蔑视。最后一结,将前文中的千头万绪归为一统:因为自己已经年老难有作为,因为杨民瞻在作者眼中也是个磊落不凡的志士,因为朝野中充斥着那般不负责任的清谈者,所以作者说道:这副收复神州的重任你去承担吧。只有承担了复国伟业的人,将来功成身退,扁舟五湖,才能与范蠡的五湖弄舟相媲美。这就在杨民瞻心灰意冷的时候,给了他及时的勉励,为他矫正了人生的航向。

这篇送别词,上片写自己的理悟和归宿,下片对富有年华的朋友表示理解和勉励,似乎上下片不相关,但千头万绪都由“西北有神州”这个主旨牵连着。这样的结构方法,比单纯的送别劝慰之词容纳了更多的内容,而又能精神不散。

辛弃疾《水调歌头·送杨民瞻》赏析-宋代关于抗金爱国的古诗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