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赏析-宋代关于赠别会友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07:05

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原文

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

辛弃疾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

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则眠。

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

”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世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辛弃疾《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赏析-宋代关于赠别会友的古诗

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赏析

这是一首借梦抒怀之作。作者借一个登天的奇梦,表达自己向往超脱于时空局限、精神上获得最大自由的思想感情。这一向往超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他在隐居瓢泉时期,日常生活过于平静、精神上又因为理想的失败而十分苦闷的曲折反映。

词起笔所写,是入梦的前因。“寥廓”一词借用辽阔无边的空间世界,来隐喻他内心世界的无边广阔,写得气魄不凡。“畴昔”一词,有意把自己的梦天历史延长至过去,表明自己素来有此境界。以下打破过片换意的词体结构,从“摩挲素月”直到“天地睹方圆”,都是在写常人难以想象的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畴昔”即以往的梦境,“摩挲”一韵即是。在这个梦里,他是独立的,气魄大得也空前绝后。因为即使是有浪漫气息的文人,对于月亮也只能生出钟情的仰望,至多也不过是能够进入月宫斫桂见仙。谁能够像词人这样,把月亮当成手中的一件不经意的玩意儿来“摩挲”?而“人世”一句,更显出他置身于最高处,能够轻易超脱于人世时间局限的情形。“有客”以下,将第二个梦写得更加绘形绘色,而且应和题面。他以骖鸾凤的仙人称许赵昌父,是对赵词接近太白、东坡的神仙之气的呼应。“云遇”一语,把赵词叙写的太白、东坡逸事一并纳入,且有出蓝成冰之妙。在这个梦境中,词人忘却了生死、古今、远近、天人之别,与精神相得者做朋友,随意在天上遨游,随意拿起北斗来为我所用。这是多么壮伟奇幻的境界!

下片接写这一梦境,而由上片的叙事转为抒情。他们边饮酒遨游,边轻声歌吟,为自己精神暂时脱离肉身向高处一再飞翔无碍而歌唱。不用说,假如他们能够了观天地全局,具有了宇宙心胸,那么,个人在人间的挫折就可以忽略,那挫折带来的苦闷和沉痛就消散无影。但是在醒来之后,只能回到人世的局限中来,并对这局限感到深深的遗憾与苦闷。一句“人世底亏全”,实是感慨人世的“亏”即不足,除了把个人的现实存在与自由存在作理性上的比较而觉得不足外,还有诸如国家的苦难、自身的失志、闲居的孤独甚至衰老病痛之类,所以是感慨深沉、包蕴丰富的句子。最后切合题面,以邀约那两位远隔秋水的“美人”即知心友人赵昌父、吴县尉作结,可见孤独苦闷中的词人殷切思念朋友之意。在这里,“美人可语”令词人欢喜,而“秋水隔”又令他惆怅。同时“秋水”一词,既引用杜甫诗歌典故,又暗示在自己的秋水观待友之意,很巧妙。全词可说是结得干净但又情韵蕴藉。

此词境界雄阔,内容幻丽,想象丰富,笔势奇放,虽然是在病中写成,却无一点儿衰飒气。在措辞造境上,借用《离骚》、苏轼、贾谊、杜甫诗文中的语言,又以自己的心胸融化之,所以语如己出,足见才力非凡。

辛弃疾《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赏析-宋代关于赠别会友的古诗

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