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赏析-宋代关于忧国伤时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04:53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原文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赏析-宋代关于忧国伤时的古诗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赏析

淳熙五年夏秋之交,从隆兴知府任上转为大理少卿不足半年的词人,又被调任为湖北转运副使。踪迹无定、疲于奔命的他,心中充满了失望、苦闷和疲倦。在赴任经过扬州时,因这个富有“战争记忆”的名城更增慨无限,于是就依朋友词韵,写成了这首抚今思昔、豪郁愤懑的词作。

上片满怀豪情地追忆十七年前的战争图卷。可以分成两个抒情层次。从开头到“风雨”句,写金兵南侵扬州一线和宋军北拒获胜的历史过程。在这一部分里,首两句写金兵南猎,突出其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次二句写宋军抵抗,以“组练十万”写兵力,以舟舰列江写其严阵以待的赫赫军威。两者之间,一动一静,对照鲜明,而胜机在谁方,已隐隐透露。“谁道”一句,如一声断喝,对耀武扬威的敌人的蔑视溢于言表。下两句,接以含蕴丰富的典故,将敌酋完颜亮兵败身亡的下场写得可见可感。最后两句,归结到自身。以战国时著名人物苏秦自喻,写在当年金兵败退的大好形势下,身着貂裘的自己跨上战马,是如何英姿飒爽地投入了战斗。

下片转向现实抒情,抒发英雄失路的悲凉和倦于宦游、思归田园的感念。从起句到“手种橘千头”,写因失路而产生的倦游心态。“倦游”一句,包含着深刻的郁愤情绪。后一层次就“二客”那一面来写,这不仅使全词章法由放到收,切入题面,显示出作者操纵复杂结构的出色能力;而且通过对面写来,仍不离题旨,更能显示出朝廷偷安路线使一代爱国志士无路可走的事实。末句对统治者苟且偷安、重视“富民侯”而慢待李广那样的“飞将军”的政策做出反语讥刺。

这首词在抒情风格上,上片豪迈激昂,下片则低沉悲咽。合而观之,则颇有沉郁顿挫之风。

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赏析-宋代关于忧国伤时的古诗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