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欢离合-说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7 08:05

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说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这首词是苏东坡在山东密州做官的时候写的。词前有个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个序告诉我们,“丙辰中秋”这一夜,他赏月赏得很高兴;他又喜欢酒,以致“欢饮达旦”,直到天明,喝得“大醉”,因而写下了这首词。所以一起头就乘着酒兴,对月抒怀,向月亮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把酒”的“把”,是个动词,是手里拿着的意思。苏东坡这时是手里端着酒杯,一边饮酒,一边问月。

第一个问题“明月几时有”,和下面第二个问题“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意思上是连贯的,不过因为要照词调来安排,“把酒问青天”这话必须摆在第二句,因此就把这两个问句隔开了。“明月几时有”,并不是问月亮到几时才有;而是问,明月从多么远古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当然,苏东坡也并不是真要计算从月亮产生以来的宇宙年代,而是在抒发一种感想。在这里,我们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李白一首题目叫作《把酒问月》的诗,开头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和苏东坡的这两句表达了同样的感情,也可以说东坡的这两句是从李白那里脱胎来的。李白的诗随后说:“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那意思就是说,几乎是自有明月以来,实际上是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会见月生情。而从古至今,每逢这样的佳节,也就不知道曾有多少人在明月之下,当歌对酒了。我今天是在此时此地赏月,而往以前看,古人不见,明月长存;往以后看,将来的人,也正和我一样,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太白和东坡,在才华、气质、性情、遭际上,都有类似的地方,因此他们在对月当杯之时,就容易发生大略相同的感想。

看见明月,极其自然地就会想到月中的广寒宫殿、玉兔嫦娥这些美丽的神话,李白当日已是如此,东坡也毫不例外。但是东坡的肚子里满装着故事,比李太白的想象似乎更为丰富些。他想到了月宫里的嫦娥仙子。这嫦娥,不知可是真的?能不能会到?忽而又想起另外一桩神妙的传奇来。那是唐代小说《周秦行纪》里的情节,小说里托名牛僧孺有一次偶然走到一个地方,因请求借宿一宵,却无意中会到了古代的许多美人,如王嫱、绿珠、杨贵妃等等都在。美人们都作了诗,而且要牛僧孺也作一篇,于是他写道:“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东坡诗里那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来历了。牛僧孺的诗,本来是运用《诗经》里面“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的词句,那意思并不是说忘记了看日历,所以不知道今儿晚上是哪一天,而是表达了作者的极为惊喜的感情的话,犹如说:今儿个不知是什么好日子,有了这般幸运的遭遇!读者们必须了解这些联系,才可以懂得苏东坡的那句词的真意思。他的本意是说:今天晚上,在月府宫阙那里,不知是个什么美好的日子,以致使得人间都成为这样一个美景良辰,得以有这样的赏心乐事!

正因为如此,东坡才接着说,是否可以像“香风引到大罗天”一样,我也要“乘风归去”,到月府里去看一下呢?那里真不知有多么美丽多么有趣啊!可是他忽然又犹豫起来:到月宫去,那太高了。我在地上赏月,到夜深还有些寒意,如果到达月宫,那不知更有多么寒冷呢!所以还是别去,就在地上欢乐欢乐吧。“胜”,应当念平声,“不胜”,就是禁受不住的意思。月亮里有“琼楼金阙”,也是出于唐代小说《酉阳杂俎》里,东坡换上了一个“玉”字,便更能表现月亮的那种光明皎洁的境界。

但是,苏东坡并不“甘心”,他又进而大胆地想象。从唐代以来,人们总是传说,在月宫里大桂花树下,有许多素娥仙女,穿着皓衣,跨着白凤,翩翩而舞。他想:你们在那种美妙的仙境里起舞,和我们人间的这些凡人,因赏月光而歌舞,两下里比一比,不知道究竟有怎么样的分别?这就是这首词上半首最后两句的意义。应当注意的是,古文中“何似”这个词语,一般都是把两件事物拿来对比的意思,而不要理解为“哪里像”的意义。天上“何似”人间,就是说若论天上,倒不知比起人间来又是如何?并不是“天上哪里像人间”这种简单的话语。有人以为苏东坡在这里是鄙弃天上,赞美人间,我认为无论从当时的词语上讲,还是从东坡的思想上讲,都是不太切合的。

词的下半首,开头两句“转朱阁,低绮户”,便换了一副笔墨,变为深婉细致了。“转”,古时凡写光阴的暗暗地、缓缓地、令人不易察觉地移动前进,都用这个“转”字。例如写“更漏”,写“树影”,都说“转”。这里用了个“转”字,的确写出了赏月之间,时光暗暗地过去的神情。接着又用了个“低”字,更见出月已平西,渐渐斜下去,没下去了。仅仅两个小字眼,经济之极,却传神之极!而且又传达了赏月人的心情:刚才是当歌对酒的兴高采烈,渐渐地,随着夜深,豪兴已经收敛,转入到一种深沉的思绪里面去了。“朱阁”,就是红楼;“绮户”,是雕镂精美的窗槅扇。这里是说古代闺门秀女的居处。“照无眠”,只这一笔便把皎洁的美丽的月宫仙女和想象中的人间女郎,都融合在一起了。“无眠”,写出了女郎因心怀离别之情,对此佳节良宵,辗转不寐,大睁着两眼,直望到月光低得平射进绮丽的窗户。有人以为,“无眠”是作者自己写自己的“欢饮达旦”。我想是不对的。欢饮达旦,绝不能用“无眠”这个词语来形容;再说作者也绝不会把他自己安插到“朱阁”、“绮户”里面去的。东坡用这一笔,是泛写节日里有的人庆幸欢乐,有的人却对景伤情,正是古人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而作者关切的,要写的,正是这后一种人。虽然他的原题里曾有“兼怀子由”的话,就是说,他在写诗时有怀念他弟弟苏辙的含意,但是,我们在他词里看到的,却不仅仅是那样一点兄弟之情,他的思想仍是一贯阔大的,绝不是一个小小的个人的形象。由此,这才转到他的最后一个问题:明月啊,你心中是没有什么愁恨的人了吧?可是为什么你却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反而清光越发皎洁呢?难道你不能使人间没有离别,而在亲密的人们团圆的时候,再凝辉飞采,能这样那不是更好吗?作者在这里,表现了他的伟大的愿望,但愿人间都无愁恨,所有人们都是幸福快乐的。

但是,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苏东坡也深深知道这只是一种空想的善良的愿望罢了。自古以来,人有悲欢离合,苦乐辛酸;月有阴晴圆缺,天时不定,哪里能有都永远配合得尽如理想的条件呢?愿望既然难以实现,那我们就只有从对事物的认识上去解决吧。他想起了李白《把酒问月》的结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又想起古人谢庄《月赋》的名句:“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于是他写下了自己的看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意思是说,我们只愿亲密的人永远都活着,纵然不能在佳节里得到团聚,那么千里虽遥,但能共同仰望这一轮明月,享受这美好的境界,也就非常满足了。

这篇名作,写得挥洒如意,笔如转环,有美丽的想象,有细致的刻画,有豪爽的兴致,有深沉的哲理,交织为一,不单一,不肤浅,有情有味。苏东坡的哲理,或者说他的人生观,从我们今天看来,也许不都是正确的,但他的感情比较健康,思想比较阔大,给人的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感受还都是舒畅的。他的乐观精神,也给读者以安慰,以鼓舞。在古代词人的作品里,这样的作品实在不多,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极为喜爱它,是有原因的。在《水浒》那样一部描写英雄人物的小说里,写到中秋,也都想到“苏学士”这首名作,拿来作为艺术上的配合、衬托,可见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了。

最后说明一下,我不同意把这首词理解为苏东坡在写他的政治心情,写他怀念皇帝的感情。我们并不否认古典诗歌里常有“寄托”这一种事实,但我们也不赞成用猜谜索隐的方式去读诗词,例如说“天上宫阙”就是指京城、朝廷,“人间”就是指地方(山东密州)等等。那样,会把作者的感情、思想凝固化、狭隘化起来,那样看起来好像是在探索内容的意义,而实际上将无法真正理解作者和作品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天地。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