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赏析-宋代关于抗金爱国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04:35

汉宫春·立春日原文

汉宫春·立春日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赏析-宋代关于抗金爱国的古诗

汉宫春·立春日赏析

此词从立春日节物风光起兴,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深情,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复的作风致以不满,并传达出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无限清愁。

全词紧扣立春日的所见所感来写,却又巧用比兴手法,赋予节物风光以更深的含意,于哀怨中带嘲讽,内涵充盈深沉。起韵点题,写大地春回的立春日风景。作者以一“看”字,将春天的气息,通过妇女们的头饰——袅袅春幡散布出来,暗示出他对于春归的喜悦。以下一韵,却反挑一笔,写出对寒风冷雨阻碍春来的幽怨。接韵突然写到燕子,用比兴法推出怀念故国的感情。因为余寒未尽,春社未至,那去年秋社时南来的燕子,不能回到北方故国的“西园”去,但作者却生派它一个“西园梦”。一个“料”字,化无理为有趣,表明这燕子,已经成了作者思念故国的精神象征。而它只能“梦”而不能“到”西园,暗示西园所在的汴京依然被金人掌握。所以他徒有故国之思,却不能一探故里。借燕传情,颇为沉痛。以下回到立春日风光中来,黄柑荐酒,青韭堆盘,这些立春日应备的食品,现在他却无心准备,并且显得心烦意乱。为什么呢?他虽然没有明言,但读者通过上下文语境可以明白:是浓烈的故国之思和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悲伤,使他完全乱了方寸,连节日应酬也无心去为了。

下片写对春天再来的种种感受,作者把笔由立春日探进整个春天里去。换头先以一“笑”字打散上片中的紧张和烦乱情绪,并领起以下五句。其所“笑”者,一为东风染遍梅柳,染遍花草,使万紫千红的春天渐次到来,他取笑东风的从此不得清闲;二是东风偶尔清闲时,不过是把镜中人的朱颜转换成衰老的模样,在这春天越来越华美、而自己越来越衰老的对照中,他的笑容里分明含着泪水。自然永在而人生易老,在忙煞的东风面前,作者所感觉到的是志士投闲、英雄无用而徒任芳华流逝的生命悲哀。由此可知,换头的“笑”字,在抒情上得内紧外松,甚至有正话反说的趣味。以下,词人化用“解连环”的典故,表明自己不断滋生、越积越重的清愁,正像一个不见首尾的连环一样,不打碎则无法解开。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与生命共始终的感情。此处“问何人”一语下得凄恻,写足了词人被沉沉的家国之情、生命之悲所萦绕,而急于摆脱又无可摆脱的痛苦。最后一韵,直探进暮春里去,写他怕见花开花落的心情,看见暮春时大雁自由北还而伤痛于自己的人不如雁。这里有惜春惜时的感情,有怀念故国的感情,也有对于南宋统治者久不作恢复之计的怨尤。至此,不仅上片中的无端幽怨和烦乱得到了解释,而且全词的主旨也从这花开花落、塞雁先还的意象中脱迹而出。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赏析-宋代关于抗金爱国的古诗

汉宫春·立春日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