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其二》(十五讽诗书)原文赏析-鲍照古诗-南北朝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2 17:06

拟古原文

拟古(其二)

鲍 照

十五讽诗书,篇翰靡不通。

弱冠参多士,飞步游秦宫。

侧睹君子论,预见古人风。

两说穷舌端,五车摧笔锋。

羞当白璧贶,耻受聊城功。

晚节从世务,乘障远和戎。

解佩袭犀渠,卷帙奉卢弓。

始愿力不及,安知今所终?

《拟古·其二》(十五讽诗书)原文赏析-鲍照古诗-南北朝诗歌

拟古赏析

这首诗名为《拟古》,实是自记。诗篇较隐晦地反映了作者自身的遭际。鲍照出身于寒族,自称“负锸下农,执羁末阜”,虽不免夸张,但生活困苦是可想而知的。在讲究门第出身的南朝时期,他没有什么出路,为了摆脱贫困,他只有拼命读书,以求仕进,所谓“释檐受书,废耕学文”。这首诗自称“篇翰靡不通”,可见作为一位名文士,他对自己的才学是充满自信的。鲍照踏入仕途,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他二十六岁的时候。当年,他献诗给临川王刘义庆,被擢为国侍郎,直到元嘉二十一年(444),他三十一岁时,刘义庆病死,才辞去侍郎职务。初次入仕,鲍照颇具豪情壮志。《南史》记载:“照始尝谒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态,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许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沈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这一种豪情壮志在诗篇中便表现为“弱冠参多士,飞步游秦宫”。这里说“弱冠”“秦宫”,与作者事迹不符,但我们不要忘记,本诗也是“拟古”,一些夸张的语言,其实寄托了作者的思想而并非他的实际经历。“秦宫”是诸侯之宫,也可借指临川王的宫殿,用“飞步”“游”这样的词语,恰当地形容了那种昂然自信的心态。鲍照受临川王赏识,颇感知遇之恩,因此对临川宫中的道德风尚大加赞美:“侧睹君子论,预见古人风。”接下去又假借古人,夸示自己的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两说”当依顾仲恭引《庄子》解释:“纵说则以《诗》、《书》、《礼》、《乐》,横则《金版》、《六韬》。”“两说穷舌端”,解释颇有分歧。笔者以为这是说无论经典著作还是兵法策略都穷尽于其舌端,即指其舌辩才能。“五车摧笔锋”,解释也甚分歧。笔者以为是说读书五车则笔锋可以摧敌。这样下文的“羞当白璧贶,耻受聊城功”才有着落。“羞当”两句表明作者的志趣,他愿效法鲁仲连之流,学他们“意轻千金赠”“功成拂衣去”的豪侠作风。

“晚节从世务,乘障远和戎。解佩袭犀渠,卷帙奉卢弓”,这四句是说作者终于弃文就武,人生道路有了很大改变。“从世务”三字,交代了改变道路是时势所迫,并非主动的选择。“乘障远和戎”只是说从军戍边。春秋时期魏绛和戎的故事,在这里只能看作是用典。鲍照四十九岁时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行参军,掌知内命”,寻迁“前军刑狱参军事”。刘子顼任荆州刺史,后又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他的幕僚也都冠以军衔,这在作者满可以认为是弃文就武了。所以说:“解佩袭犀渠,卷帙奉卢弓”,脱下儒服换上戎装,告别书本捧起了弓箭。卢弓是黑色的弓,古时周王赐给诸侯,表示这位诸侯得专征伐,此处似指成为临海王部属,替他捧着卢弓。诗篇最后说,这样的道路并不合自己原来的心愿,时势所迫,力不从心,今后的路又将如何,结果又会怎样呢?“始愿力不及,安知今所终?”作者发出了忧虑的慨叹。

如果仅仅读前面的诗行,我们还可能相信诗人所咏的是古事,所拟的是古人,但是,读到最后两句,便完全不可能相信了。因为这里明明是作者在抒写自己的怀抱。作者生当乱世,深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南朝刘宋王朝的诸侯王,为争夺权力而互相残杀,他们的下属也常被波及。世事如此,作者也未始不想“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但退居田里,就免不了“恳畛剿芿,牧鸡圈豕,以给征赋”,政治地位、经济地位还会不断下降。像他这样出身寒微的人,要求得生存,求得发展,就不得不依靠这些王公贵族。鲍照看到了危机,在诗篇中已表现出心情的忧虑、惶惑。但他并无法摆脱,终于在贵族们的内斗中,死于混战。我们在千载之后,也不能不为之惋惜。

(郭维森 关道雄)

【诗人名片】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家世贫贱。临川王义庆任命他为国侍郎,宋文帝迁为中书舍人。后临海王子顼镇荆州,鲍照为前军参军。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在刘宋一代的诗人中最为特出。七言诗到他手里有显著的发展,对于唐代作家颇有影响。

更多鲍照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