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庐山·其一》(悬装乱水区)原文赏析-鲍照古诗-南北朝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2 16:52

登庐山原文

登庐山(其一)

鲍 照

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

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萦。

巃嵷高昔貌,纷乱袭前名。

洞涧窥地脉,耸树隐天经。

松磴上迷密,云窦下纵横。

阴冰实夏结,炎树信冬荣。

嘈囋晨鹍思,叫啸夜猿清。

深崖伏化迹,穹岫閟长灵。

乘此乐山性,重以远游情。

方跻羽人途,永与烟雾并。

《登庐山·其一》(悬装乱水区)原文赏析-鲍照古诗-南北朝诗歌

登庐山赏析

出身寒门的鲍照,一直为自己的进身无阶所苦。二十六岁时,他献诗给临川王刘义庆,当时刘义庆正任江州刺史。刘是个颇爱结交文人、热心著述的人,鲍照的才华得到赏识,被召为五国侍郎。这是一个很小的事务官,但对鲍照这样一位寒门士子来说,总算找到了一个效力的岗位,他欣然前往就职了。当年秋天,在赴江州临川王府的路上,曾舟次今安徽望江的大雷口。翘首西南,遥望庐山,他惊异了。他为庐山的“基压江潮,峰与辰汉相接”所深深倾倒,他为庐山的“从岭而上,气尽金光;半山以下,纯为黛色”而深深激动。他连连赞叹说:庐山,“信可以神居帝郊,镇控湘汉者也”。(《登大雷岸与妹书》)

这一天,他终于来到了庐山脚下,“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他是如此急迫地舍舟登岸,就是想一睹庐山真面目。因而,他在山房里稍事安顿,便飞步登山了。随着足迹所至,山间胜景尽收眼底:千岩万壑,峰回路转,那巃嵷高峻者,亿万斯年来屹立如旧;那纷然杂陈者,古老相传着各自的佳名,真叫人目不暇接。进入深山了,俯视,那劈开山岭的深涧,直切入地壳的深处,窅然不见其底;仰望,那傲然耸立的古木,直刺向青天之外,蒙然隔断蓝天。山径盘曲,头顶上一道道石磴桥横空架立;石隙纵横,脚底下一缕缕轻云,一团团白雾蒸腾弥漫,飘逸在山崖溪壑之间,让人恍惚有登天之感。跨进深山更深处,登上山外又一山。山阴背后,凉气透骨,即便是盛夏恐怕也能见到冰凌;向阳坡上,则草木葱茏,即便在寒冬大概也是翠色可餐。还有鹍鸡晨鸣,清猿夜啸。置身其间,哪里还会想到人间烟火!啊,这就是庐山,这是仙灵栖歇、高士羽化的灵府神区,这里密封着一个超越世俗的清明世界!在窥探到了这个奥秘之后,作者浮想联翩而至了:峻峭奇险、飘逸灵秀的庐山,跟我的心性多么契合。若能远游天地外,长住烟水间,该是多么洒脱的人生!

鲍照的这首写景诗,用移步换形法,一步一个镜头,为读者做了一次激动人心的导游。全诗笔笔写景,几乎句句是画。“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萦”的诗句,使人想起“跃上葱茏四百旋”(毛泽东《登庐山》)的艰难和喜悦;“巃嵷高昔貌,纷乱袭前名”一联,造语奇新,前此少见。鲍照在这里是把形容词“巃嵷”与“纷乱”当名词来用了,而“高”字却又把形容词当作动词使用了;“昔貌”“前名”二词,曾有人认为用字“无理”,要求从全诗中删去。而鲍照恰恰用这两个极普通的词语,高度概括出庐山胜景的历史内涵。“昔貌”:它把古往今来到过庐山、写过庐山,为庐山写真状貌的诗意,都包容进去了,庐山从来就是如此的美貌。“前名”:它把古往今来古老相传的峰名、地名,都涵盖进去了。读者只要稍知庐山峰名,就可从这里得到证实:今朝庐山群峰仍然承袭着古代的美妙名称!紫烟缭绕的香炉峰,老态龙钟的五老峰,联袂并肩的姐妹峰,青锋插天的双剑峰,芙蓉浴水的汉阳峰……真可谓千姿百态,各有令名。“洞涧窥地脉”写得森然可畏,而“耸树隐天经”又写得峻峭醒目。当时人说鲍照“发唱惊挺”,确实是有根据的。这样的诗句,是很能为庐山传神的。

在鲍照开始他的创作生涯之前,善写山水园林的陶渊明、谢灵运二位已经相继谢世。陶渊明以隐者的身份,住在庐山脚下,他常常不经意地“悠然见南山”,说那里“山气日夕佳”,给庐山注入一种冲淡轻灵的意象;谢灵运以富有者的眼光去看山看水,因而也就长于模山范水,精描细画,可他写着写着,就要给山水强加一些哲理的喻意。而鲍照却不同,鲍照生当其后有前人积累的山水诗写法可供借鉴,因而这首《登庐山》能写得画面如此清晰,层次如此分明,展示出庐山的面目。另一方面,他这位寒士,原本就一无所有,于是也就总是用他那新奇激动的心灵,去感受大千世界所给予他的一切,因而在他的笔下总是充满着激荡的感情,有一种活力洋溢其间,能收到“倾炫心魄”的艺术效果。比如“洞涧窥地脉”一联,就是如此。涧是“洞涧”,树为“耸树”,这形象就够奇异的了;“洞涧”能直窥“地脉”,“耸树”会隔断“天经”,这意象能不让人“倾炫心魄”吗!天经地脉在庐山面前如此“无用”,大概是作者的心灵要求在自觉不自觉地外化吧?“松磴上迷密,云窦下纵横”,这里的一“上”一“下”,用词该是熟透了,俗透了,也浅透了,可是在这一联中,绵密的松磴高悬在游人的头上,出云的石穴交错在游人的脚下,这画面,这意境,够逼真,够令人心悸的了。鲍照的用词造句总是这样地富于创造力,真让人钦佩。

这首《登庐山》,既写出了庐山本身的风物特色,又灌注进了作者个人的激动之情,以情运景,以景载情,所以景物虽多而不显堆砌,情感强烈而毫不游离。欲写庐山真个性,必须身入此山中!这就是鲍照留给后人的启示。

(陈鸿彝)

【诗人名片】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家世贫贱。临川王义庆任命他为国侍郎,宋文帝迁为中书舍人。后临海王子顼镇荆州,鲍照为前军参军。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在刘宋一代的诗人中最为特出。七言诗到他手里有显著的发展,对于唐代作家颇有影响。

更多鲍照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