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歌》原文翻译赏析-韩愈-七言古诗-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七言古诗 时间:2024-02-06 04:08

唐诗三百首第64首韩愈的《石鼓歌》,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三卷七言古诗。

石鼓歌作品原文

石鼓歌

韩愈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陵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量度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娿。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石鼓歌》原文翻译赏析-韩愈-七言古诗-唐诗三百首

石鼓歌译文注释

译文一

张生手拿着石鼓文的拓本,劝我试作一首咏石鼓文歌。

杜甫不在人间李白早去世,我才学浅薄能把石鼓如何!

周朝的纲纪衰败四海怨愤,宣王奋发图强挥起了天戈。

大开明堂接受四方的朝贺,诸侯满堂挤得剑佩相撞磨。

宣王在岐阳狩猎雄姿英俊,漫山遍野的鸟兽都被围捕。

刻石以记功昭告千秋万世,为凿石鼓连高山都被毁坏。

随从朝臣文采都属第一流,选佳文刻上石鼓留在山阿。

经过那雨淋日晒野火焚烧,幸有神灵守护的挥斥护呵。

你从哪里得到了这些拓本,拓得准确细致没有一点错。

辞义严密读来不容易明白,字体不像那隶书与蝌蚪文。

年代久远难免会缺少笔画,像快剑斩断了蛟龙和鼍龙。

字迹如鸾飞凤舞群仙下凡,又似那珊瑚绿树枝干交错。

笔画像金绳铁索纽结有力,飞动如古鼎跃水龙腾织梭。

浅陋的儒生没有编入诗集,使《二雅》狭隘缺少雍容大度。

孔子西游从没有到达秦国,他选诗只得星宿丢了日月。

可叹我好古只恨生得太晚,面对石鼓文不禁涕泪滂沱。

当初蒙征召任国子监博士,那年国家年号刚改称元和。

老友从军在右辅营中供职,为我谋划挖掘埋没的石鼓。

净身沐浴禀告国子监祭酒,这样的宝物哪能会有很多。

只须毡包席裹便可以运到,这十个石鼓只用几头骆驼。

献到太庙和春秋郜鼎相比,其声价岂止是超过百倍多?

皇上如恩准石鼓留在太学,诸生研讨会互相切磋琢磨。

东汉观经鸿都门尚且阻塞,举国来看石鼓会踊跃奔波。

剜去苔藓露出文字的笔锋,把石鼓安置得平稳无偏颇。

用大厦深屋加以覆盖存放,能使它长久保存不会损伤。

朝中大官做事都老于世故,不赞同不反对只会是推托。

牧童用石鼓敲火牛去磨角,谁还能爱护石鼓用手抚摸。

日销月磨石鼓将损坏埋没,六年来只能西望枉自呼号。

王羲之书法追求柔媚姿态,写几张纸尚能换一群白鹅。

从周朝历经八代争战不已,至今无人来保护无可奈何;

如今是天下太平日日无事,当权者应推崇孔丘和孟轲。

谁能把它向朝廷禀告论说,愿借助他的辩才口若悬河。

我作的石鼓之歌到此为止,呜呼我的呼吁会不会白说!

译文二

张彻手持着石鼓文的拓片,劝我尝试着作一首《石鼓歌》。可惜杜甫、李白都已经不在了呀,我的文采如此微薄,又该怎样应对这石鼓文呢?

想当初周朝纲纪紊乱,导致四海沸腾,直到周宣王愤怒而起,挥舞长戈讨伐蛮夷。宣王大开朝堂,接受朝贺,诸侯们多得宝剑的佩饰都相互碰撞、鸣响。宣王跨着骏马在岐阳驰骋、春猎,万里内的禽兽啊,全都遭到包围。于是打算将功绩铭刻下来,向万世宣告,首先毁坏山岭,把石头凿成石鼓,然后臣子们的才艺全都可数第一,挑选好文好字镌刻,留在山上。虽经日晒雨淋,野火焚烧,幸亏有鬼神守卫呵护,才得以保全。

不知道你是从哪里得到的石鼓文纸本,竟然拓得毫发不差,没有错讹。文辞严谨、义理细密,可惜难以读懂,字体既不像隶书,也不像蝌蚪文。年深日久,也难免会有缺笔漏画,那缺漏处却似快剑斩断了活的蛟龙、鼍龙。文字又像骑着鸾凤飞翔的众仙人降临凡间,像珊瑚树、碧玉树枝杈交错。好像那挣脱了系结的金绳、上锁的铁索,古鼎跃入水中,蛟龙腾空而起。古时鄙陋的儒生编纂《诗经》啊,竟然褊狭无知,目光短浅,不将其收录进《大雅》、《小雅》当中去。孔子西行却没有进入秦国,所以也如同采集了满天星辰,却偏偏遗漏掉日月一般,遗漏了石鼓文。可叹我虽然喜爱古物,却实在生得太晚啦,面对此情,不禁双眼垂泣,涕泪滂沱。

想起当初才得蒙朝廷征我做博士的时候,那一年刚改为元和年号。有位故人在凤翔府担任军职,相助我计划着掘出石鼓来。我拭净冠帽、虔诚沐浴,将此事禀报给祭酒,说这般宝物世间留存的难道还很多吗?用毛毡或者草席一卷就能运到京城来了,十面石鼓也不过耗费几匹骆驼载运而已。应当将石鼓像郜鼎那样奉献给太庙,但它的光彩超过郜鼎又岂止一百倍呢?倘蒙圣上恩准,把石鼓留在太学里的话,就可以向学生们讲解,让他们互相切磋。东汉时太学门外观经的人尚且塞满了街道,肯定全国士人都会奔波而来观赏石鼓的。到时候剔除石鼓上的苔藓,露出清晰笔画,将其平稳地安置妥帖,以大厦深深的屋檐来覆盖,就算经历很长时间也不会有任何意外。然而朝廷里的重臣却老于世故,不求有功,丝毫不为我的激情所影响而只是敷衍推诿。于是石鼓就任由牧童敲打取火,任由耕牛在上面磨角,有谁再轻轻地拂拭来爱护它呢?石鼓埋没在那里,枉受岁月消蚀,六年过去了,我只能向西而望,空自喟叹。

王羲之那世俗的书法因为姿态妩媚,花费几张还能换来白鹅,可是石鼓自从周朝灭亡直到今天,历经战乱却始终无人收拾,世间焉有此理啊!如今是太平时节,也无大事,朝廷独尊儒术崇拜孔丘、孟轲。谁能够把此事交与朝堂商议呢?我希望能够借来口若悬河的辩舌利口啊。石鼓之歌也就吟到这里罢了,可叹啊,我的心愿竟会如此蹉跎。

注释

石鼓:指刻有籀文的鼓形石,石鼓文为四言诗,为我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北宋欧阳修《集古录》中记载:“石鼓文在岐阳(今陕西省岐山县),初不见称于世,至唐人始盛称之。而韦应物以为周文王之鼓,至宣王刻诗尔,韩退之直以为宣王之鼓……其文可见者四百六十五,磨灭不可识者过半。然其可疑者四,退之好古不妄者,予姑取以为信耳。至于字画,亦非史籀不能作也。”但据近人考证,当为秦昭王时代的刻石。

张生:指张彻,韩愈弟子、侄孙女婿。

少陵:指杜甫,他曾自称“少陵野老”。

谪仙:指李白。李白在《对酒忆贺监》序中说:“太子宾客贺公(贺知章),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

周纲:周朝的纲纪、法度。

陵迟:也写作凌迟,在这里是衰败、败坏之意。

宣王:即周宣王。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推翻周厉王的统治,建立共和行政,前828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继位,就是周宣王。宣王在位时西周国势略有起色,他也曾多次对猃狁、西戎、淮夷等外族用兵,但胜少败多。

蒐(sōu):春猎。

遮罗:遮是拦截之意,罗是包围之意,指野兽都被围住。

镌(juān)功勒成:镌、勒都是刻画意,功、成同义,指在石上刻下功勋以资纪念。

隳(huī)嵯峨:隳即毁败,嵯峨本指山势险峻突兀,这里指代高山,隳嵯峨即破坏山岭。

撝(huī)呵:“撝”同“挥”,呵是吆喝,两字合用,在这里有呵护之意。

蝌:指蝌蚪文,为书体的一种,因头粗尾细形似蝌蚪而得名,此书体先秦时偶可得见,蝌蚪之名则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

鼍(tuó):即鼍龙,爬行动物,吻短,体长二米多,背部、尾部均有麟甲,穴居江河岸边,皮可以蒙鼓,今称“扬子鳄”。

翥(zhù):指禽鸟高飞。《楚辞·远游》有“鸾鸟轩翥而翔飞”句。

二雅:指《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

褊(biǎn)迫:褊意为狭小、狭隘,迫意为局促,两字合用指心胸偏狭、目光短浅。

委蛇:委蛇有多义,这里是指雍容自得貌,《诗·召南·羔羊》有“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句,郑玄注为:“委蛇,委曲自得之貌。”

掎摭:采拾。

羲娥:指羲和与嫦娥,是传说中的日神、月神,代指日月。

博士:官名,唐代有太学博士和国子监博士,负责管理和教学。韩愈是元和元年(806年)在江陵法曹参军任上被征入朝担任国子监博士的。

右辅:指汉代的右扶风郡,唐代为凤翔府,所言故人不详,当在凤翔府任职。

量度(duó):本意为测量、计算,这里指计划。

臼科:坑坎,这里指安放石鼓之处。

祭酒:官名,唐代国子监有祭酒一人,掌邦国儒学训导。

郜(gào)鼎:春秋时郜国所铸的宗庙祭器,以为国宝,后被宋国取去,宋又将此鼎赂鲁桓公,桓公献于太庙,亦称“郜大鼎”。

观经鸿都:观经是指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蔡邕奏请正定六经文字,并刻石碑,立于太学门外,即熹平石经,从此,每天前来观看和摹写的人很多,十分拥挤,阻塞街道。鸿都是指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置鸿都门学士,鸿都门为藏书的处所。

颇:偏。

佗(tuō):通“他”。

讵(jù):岂、怎。

媕娿(àn ē):敷衍推诿无主见。

数纸尚可博白鹅:《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羲之好鹅,尝以字换鹅。

继周八代:指周朝到唐朝之间的八个朝代,说法不一,可能包括秦、汉、魏、晋、宋、齐、梁、陈、元魏、隋。

理则那:哪有此理。

丘轲:指孔丘和孟轲,都是儒家宗师。

论列:议论,建议。

《石鼓歌》原文翻译赏析-韩愈-七言古诗-唐诗三百首

石鼓歌作品鉴赏

赏析一

此诗主旨是呼吁朝廷要保护石鼓文。作者对石鼓文的来源、字体、价值等逐一叙述,并建议当朝能采取措施妥善地加以保存。然而建议无人重视,作者深为感慨,因而作此诗抒怀。全诗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文物的热爱,充满激情,因而真实感人。本诗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用词奇崛,表现了韩诗怪奇的风格特色。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四评此诗:“文士为文,有矜夸过实,虽韩文公不能免。如《石鼓歌》极道宣王之事,伟矣,至云:‘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是谓三百篇皆如星宿,独此诗如日月也。‘二雅褊迫’之语,尤非所宜言。今世所传石鼓之词尚在,岂能出《吉日》《车攻》之右?安知非经圣人所删乎?”

赏析二

观诗中“其年始改称元和”和“六年西顾空吟哦”两句意,此诗约写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开篇四句点明缘起,张彻拿着石鼓文的拓片,请韩愈写诗为记,韩愈谦逊说“才薄将奈石鼓何”,然后下面就是正式的《石鼓歌》。石鼓约在唐初被发现,但并未受到多大重视,现存唐诗中,此前只有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带过一笔,然后韦应物也写过一首《石鼓歌》,正是在韦诗中,初判此为“周宣大猎兮岐之阳”时所制,而文字“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韩愈基本沿用了这一说法。虽然“辞严义密读难晓”,但韩愈认为这是难得的古物,对历史、文字、书法和儒学的研究都能起到很大作用,所以在元和元年(806年)向国子监祭酒提出将石鼓运回京城,妥善保护并加深研究的建议,可惜此事层层上报,最后却不了了之。韩愈整整等待了六年,内心遗憾、愤懑,因此才作了这首诗。

诗的主体是叙事,间以抒情,其实就内容和章法来看,很像一篇叙事文而非普通诗歌。就表面而言,此诗不过是为古物得不到保护而喟叹,其实皮里阳秋,别有深意。倒未必是诗人故意借题发挥,但这件事情的前后始末,对社会现实也存在着曲折的反映,韩愈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并将其完美地融入诗中。

首先,第一重深意,是韩愈沿用韦应物的判断,将石鼓制造的年代定为周宣王时期,从而加深他对石鼓之喜爱。西周鼎盛于成、康两代,昭、穆承其遗绪,然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到周厉王时代酿成了国人暴动,厉王之后宣王登基,国势略有所回升,然后幽王误国,遂使国灭。周宣王在位时“不籍千亩”,多次出兵征讨蛮夷却胜少败多,实在说不上有多么辉煌,但韩愈在诗中却对其大加赞颂--“宣王愤起挥天戈”、“诸侯剑佩鸣相磨”,颂其为中兴之英主。其实这是和社会现实紧密难分的,唐宪宗自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取得了削藩的重大成果,他在位十五年,被后世誉为“元和中兴”,也即诗中所写“方今太平日无事”。站在更高的历史角度来看,唐宪宗之比周宣王,其实国势都并无太大起色,只是延后了败亡的时间而已,但身在局中,韩愈难免要对宪宗寄予更深的期望,所以他之美化周宣王,其实也是在歌颂唐宪宗。正因如此,韩愈才接受了石鼓产生于周宣王时代的说法,并且才会如此喜爱石鼓。

第二重深意,韩愈反对六朝以来靡丽而空洞的文风,反对重形式超过内容,提倡学古文,习古道,这也是和他重视古物、热爱石鼓分不开的。诗中把石鼓文抬到绝高的位置,慨叹“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认为就文而言,石鼓文足以列入大小雅,并且《诗经》中其他篇章与其相比,就如同群星之比日月一般。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文士为文,有矜夸过实,虽韩文公不能免。如《石鼓歌》……是谓三百篇皆如星宿,独此诗如日月也。今世所传石鼓之词尚在,岂能出《吉日》、《车攻》之右?安知非经圣人所删乎?”这是把诗歌当论文来看了,诗歌允许夸张,更允许以夸张的手法借物咏事,韩愈不过是用崇石鼓来崇古,再用崇古来推动古文运动而已。他对石鼓文书法的哄抬就更明显,竟然说“羲之俗书趁姿媚”,仿佛对比石鼓文书法,就连“书圣”王羲之都要甘拜下风,王羲之的字不仅“俗”而且媚俗。其实韩愈之意是说今不如古,王羲之的字写得再好,都是今字(楷书),而非“不类隶与蝌”(应该算大篆)的石鼓文。倘若真以为韩愈因爱好而双眼蒙蔽,认为那些“读难晓”的文字强过诗三百,那些“有缺画”的书体强过“书圣”所写,那真是不理解诗歌为何物,夸张又为何意了。

第三重深意,是痛斥“中朝大老”的因循苟且,“老于事”就字面来看,是指经验丰富,做事严谨,但结合上下文便可明白,这不过是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心态和行为处事的嘲讽罢了。唐朝自安史之乱以来,内有宦官弄权,外有藩镇割据,囯势每况愈下,宪宗稍一振作,就定四川、平淮西,虽然未能根本上解决问题,却也对桀骜不驯地藩镇造成了沉重打击。可见韩愈认为,只要肯任事,肯做事,国家定有起色,所以元和之前国势不振,元和之后恢复速度也不够快的病根,就在那些“中朝大老”身上。虽然这样理解整个社会局势,未免有些简单、天真,但对于胸怀大志却沉沦下僚,在广东、湖北做了多年小官,好不容易回朝却只做国子博士,无法进入中枢,无法施展抱负的韩愈来说,有这种认识和牢骚,也是非常正常和自然的事情。

所以诗人其实是把石鼓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相结合了起来,结句“呜呼吾意其蹉跎”就是明证,他最痛恨的不是石鼓不受重视,而是自己要求保护石鼓的建议不受重视。石鼓是难得的古物,韩愈认为可比“郜鼎”,但却“牧童敲火牛砺角”、“日销月铄就埋没”,他自己的遭际难道不是与此很相似吗?

全诗一韵到底,铿锵激越,朗吟上口,尤其描写石鼓文风采的一些比喻句,比如“快剑斫断生蛟鼍”、“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等等,想象力丰富,语言生动骏逸,更见笔力不凡。然而吟咏古物,故求古意,也偶尔怪险生僻,乃至诘屈聱牙,比如“遮罗”、“撝呵”、“委蛇”、“臼科”、“填咽”、“节角”、“媕娿”等词汇的运用,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全诗的流畅性,甚至有凑韵之嫌,可谓是此诗的白璧微瑕。

《石鼓歌》原文翻译赏析-韩愈-七言古诗-唐诗三百首

石鼓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字号:字退之

籍贯:河阳(今河南孟县)

作品风格:奇崛雄浑

诗人小传: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因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也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誉。

韩愈早孤,由其嫂郑氏抚育长大,贞元八年(792年)中进士,因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再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唐顺宗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始终不得志。后来韩愈随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乱平,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因上疏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回朝后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直至去世。

韩愈作文,认为“道”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并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杜牧把韩文与杜(甫)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韩愈更与柳宗元等并列“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的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他还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

【相关阅读】

更多韩愈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