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风·葛藟》原文赏析-诗经《风》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8 00:39

王风·葛藟原文

王风·葛藟

緜緜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緜緜葛藟,在河之涘。

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緜緜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诗经

《王风·葛藟》原文赏析-诗经《风》

王风·葛藟赏析

“葛藟”就是葛藤,一种生长在丘陵地区的藤蔓植物,它有很长的藤子,晒干以后可以缠在竹椅上,加工成藤椅,这种椅子以前在城市里面非常流行,办公和家居都大量使用,现在很少见了。诗人用葛藤起兴,讲述了一个孤儿的悲惨生活。

1.緜緜葛藟,在河之浒。

终远兄弟,谓他人父。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2.緜緜葛藟,在河之涘。

终远兄弟,谓他人母。

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3.緜緜葛藟,在河之漘。

终远兄弟,谓他人昆。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葛藟”是一个比喻,诗中的主人公在说他自己:我的老家是在黄河岸边,代代延续,已经很久了,就像葛藤一样,这就是“緜緜葛藟,在河之浒”。緜緜者,长也,就是“绵绵”的古写;“河”在这里特指黄河;浒者,水边也,所以写梁山泊的小说叫《水浒传》。后来,我一个人不幸离开了老家,远离了我的亲人,去到外地,把别人叫爸爸了,这就是“终远兄弟,谓他人父”。终者,到头来也。这个远要读yuàn(音怨),是动词,离开的意思,不是形容词远近的“远”。所以毛泽东的那篇文章说白求恩“不远万里”,也应该读“不yuàn万里”。谓者,称谓也,“谓他人父”就是把别人叫父亲。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我们这首诗的主人公,是小时候就被卖掉了的。黄河边的地方,各种灾害很多,水灾、旱灾、蝗灾,一遇到这样的灾害之年,农民就无法养活自己的孩子,只好卖儿卖女。这个孤儿被卖出去的时候,已经不小了,所以他还记得自己的老家是在黄河边,是在那里世代繁衍的人家。被卖到别人家里,他就算喊别人喊爸爸,喊得再甜,别人并不顾怜他,这就是“谓他人父,亦莫我顾”。“顾”的意思是用眼睛看——那个外人最多只是嗯嗯地回答,连看都不看我一眼。没当过孤儿,就不知道这种处境是何等的痛苦!这个父要读古音fǔ,才能押韵。

后面两章,这个孤儿继续在讲他的悲惨故事。

第二章:“緜緜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涘字读音yǐ,还是水边。“母”在这里也要读古音mǐ。最后这个“有”字,还是要按我们在《摽有梅》里面所讲的“拥有”来理解,也要读古音yǐ。“亦莫我有”就是我在那个家中,仍然没有任何权利,因为我还是不算正式的家庭成员。

第三章:“緜緜葛藟,在河之漘。”漘是河边,它去掉三点水,就是正体字嘴唇的“唇”,上面的“辰”是声符,底下是一个“肉”,写成“月”,河的两岸就相当于河水的嘴唇一样,所以叫“河之漘”。现在简化字把这个字合并到“唇”,实在不应该,因为“唇”的古音读zhèng,不是指嘴巴。“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也是在诉苦:我喊他“哥哥哥哥”,他连听都不想听。昆者,哥哥也;闻者,听也。

这首诗,把一个被卖到外地的孤儿的可怜心情,写得多么好哦!老实说,我看那么多新诗,还没有一个诗人良心发现,来写这样的孤儿题材,没有,从来没有见到,还不如几千年前的《诗经》。可见《诗经》的内容是多么丰富啊!

从这首诗里面,我们还能看见几千年前中国人就有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不忘自己的祖宗——诗的一开头他就在交代,中间也不断在念叨这件事:俺们的老家在黄河边上,源远流长。他什么都可以忘记,但是他的故乡,他的祖宗,这些不可以忘记。他所表达的这一点精神,也是中国人的灵魂所在。

更多诗经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