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王风·扬之水》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0 11:05

《国风·王风·扬之水》原文

国风·王风·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国风·王风·扬之水》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国风·王风·扬之水》注释翻译

注释

扬:缓慢流动貌,一说激扬。

束薪:成捆的柴薪。

其:语气助词,无实义。

戍申:戍守申国。申,西周诸侯国,姜姓,在今河南南阳一带。

曷月:何月,意谓何时。

予:我。

束楚:成捆的荆条。

甫:即吕国,西周诸侯国,姜姓,周宣王将吕国自山西故地迁往河南南阳,改国名为甫。

束蒲:成捆的蒲柳。

许:西周诸侯国,姜姓,在今河南许昌一带。

译文

小河沟的水再湍急啊,也冲不走成捆的木柴。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和我驻守申国城寨。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小河沟的水再湍急啊,也飘不起成捆的柴草。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共我守卫甫国城堡。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小河沟的水再湍急啊,也流不动成捆的柳枝。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与我守卫许国城池。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翻译

缓缓流动的水,流不走成捆的柴薪。远方的那个人,不能和我戍守申国。思念啊思念啊,何时我才能归去啊!缓缓流动的水,流不走成捆的荆条。远方的那个人,不能和我戍守甫国。思念啊思念啊,何时我才能归去啊!缓缓流动的水,流不走成捆的蒲柳。远方的那个人,不能和我戍守许国。思念啊思念啊,何时我才能归去啊!

《国风·王风·扬之水》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国风·王风·扬之水》题解赏析

解读

根据诗中“戍申”“戍甫”“戍许”三词,可以确定《扬之水》一诗创作的时代当在周平王时期。周平王是东周第一任君主,西周覆亡后他迁都洛邑,重建周王室,然而毕竟大势已去,诸侯国割据日益炽盛。周平王之母是申国人,因申国常受出国侵袭,平王就派兵戍守申国,保其国防。此诗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以戍守申国的兵士口吻而作的。至于甫、许两国,本非平王母国,不应有平王派兵戍守,然而诗中却有戍守两地之言。对此孔颖达认为,这两国与申国皆为姜姓,同宗同源,诗人为避免文字重复所以变文,借甫、许以言申,其实并无甫、许之事。这种修辞手法被称为“互文”。

本诗共分三章,每章六句,只变两字,叠句程度极高。各章均以“扬之水”起兴,似乎是以缓缓远逝的流水暗喻一去难返的岁月,诗人的咏唱渐渐拉开序幕。其次以河水冲流不去的“束薪”“束楚”“束蒲”与“扬之水”形成对照,反衬出诗人沉重的内心,恰如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一句。此外,鉴于“束薪”“束楚”“束蒲”三物在《诗经》中常常是成婚的象征,因此诗人思怀的“彼其之子”,极有可能就是他的妻子。自己远赴异国驻扎边疆,妻子则守候在故国家园,自然是“不与我”相聚,然而这份久别思怀之情,终于在日月更替、斗转星移的岁月濡染下化为呼天吁地的喟然长叹:“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殷切的思念交织着悲壮的无奈,给人极大的心灵震撼力。

《毛诗序》认为此诗中士兵的“怨思”是平王所致,所以归结此诗诗旨为“刺平王也”。其实生于战乱动荡的时代,在战争家欲望和野心的裹挟下,个体生命会显得极其渺小和脆弱,而亲友的相伴同行会显得无比珍贵。正如这首《扬之水》,尽管饱含对战争的谴责和控诉,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诗人那颗真诚质朴的思怀之心。

赏析

《扬之水》是一首戍边战士思念家中妻子的诗歌。据《毛诗序》说:“《扬之水》,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春秋时代,周朝平王(前770—前720年在位)还是比较混乱的时代。主要是周天子的权威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强大了。周平王的母亲是申国人,申国又常受楚国的侵扰。周平王为了母亲故国的安全,就从周朝抽调部分军队,到申国战略要地屯垦驻守,防止楚国侵扰。这些周朝士兵远离故乡,去守卫并非自己诸侯国的土地,心中的不满凄苦,当然有所流露,形成诗歌,就是《扬之水》。申国、甫国和许国的国君,都是姜姓。周平王母亲是申国姜姓公主,与甫、许两个诸侯国也是亲戚关系。所以,虽然周平王没有派士兵去戍守甫、许两国,但诗歌也牵连及之:反正是姜姓王太后娘家的人。

《扬之水》是以远戍战士的口吻来写的。全诗三章,各章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束薪”、“束楚”和“束蒲”;“戍申”、“戍甫”和“戍许”。薪、楚、蒲都是农家日常燃烧的柴草;申、甫、许是三个姜姓的诸侯小国。因此,全诗实际上把一个相同的内容,反覆吟诵三次,用重复强调的手法,突出远戍战士思家情怀。每章头两句“扬之水,不流束薪(楚、蒲)”,用流动的河水与不动的柴草对比,先让人视觉上有特殊印象:那河沟的水哗哗地流动,仿佛岁月一天天过去,不再回来;那一捆捆的柴草又大又沉,小小的河水根本飘浮不起,冲流不动,仿佛战士思家的沉重心绪,永不改变。有了这两句自然物象的起兴,很自然引出三、四两句“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甫、许)”,守着家园的妻子,当然无法与远戍的士兵一起。如果说,士兵如远离泉源的河水,越流越远;那么,妻子如坚定不移的柴草,不飘不流。如果说,日月如流水不断流失,思家情怀就如沉重的柴草,不动不移。分离的日子越久,远戍的时间越长,思念妻子也越强烈。终于,士兵喊出了自己心里的话:“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意思是:在家的亲人平安吗?何年何月我才能回家相聚呢?夫妻之情,故园之思,远戍之苦,不平之鸣,都融化在这两句问话之中,而士兵回家的渴望,强烈地震撼读者。

在诗歌句式上,采用不齐整的句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几种,这说明诗歌带有鲜明的口语化的倾向。口语化句子,正好比较朴实,比较真切地表达出下层人民出身的士兵的口吻,令人读之感到亲切诚朴。实际上,除了个别词语带有历史痕迹,在语义上需要诠解之外,这首口语化的诗歌,千载之下读之,仍是极易使人感动的。

《国风·王风·扬之水》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更多诗经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