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凉州词》原文翻译赏析-王之涣-七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时间:2024-02-06 10:22

唐诗三百首第312首王之涣的《出塞/凉州词》,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十一卷七言乐府。

出塞/凉州词作品原文

出塞/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塞/凉州词》原文翻译赏析-王之涣-七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出塞/凉州词译文注释

译文一

黄河滚滚奔流远上白云间,一座孤城依傍着万仞高山。

羌笛何须吹奏折杨柳怨歌,春风从来吹不到这玉门关。

译文二

黄河远远地直接白云,万仞高山之间,但见一座小小的孤城。羌笛又何必吹奏《折杨柳》这种怨曲呢?从来春风就不会吹到玉门关以西去呀。

注释

出塞:别本题为《凉州词》。

仞(rèn):古代计量单位,多用以指高度或深度,一仞等于周尺八尺或汉尺七尺。《列子·汤问》中即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句。

杨柳:这里是指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曲调哀怨。

《出塞/凉州词》原文翻译赏析-王之涣-七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出塞/凉州词作品鉴赏

赏析一

后人点评:

《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状凉州之险恶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须作杨柳之怨乎?明说边境苦寒,阳和不至,措词宛委,深耐人思。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两句主要写的是诗人远眺到的凉州一带景象。汹涌的黄河水奔腾而去,远远地向西望去,它好像是飞入了白云之中。在高山大河环抱中的一座座戍边孤城,孤零冷清地挺立在那里。高大山川和矮小的孤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荒芜的边疆环境。这两句描绘出了祖国山河的雄浑壮阔,也体现了戍守边防地区战士们苍凉而荒芜的境况,为整首诗勾勒出了一个典型的背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赏析二

这首诗描写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表现征人的怨愤。首二句通过水天相接的黄河、矗立万仞山上的孤城,表现西北边境的高旷辽远和荒凉,写得十分雄奇高远。后二句转写征人的心理,谓不必徒然吹奏《杨柳》这样的怨歌,因为,春风永远是吹不过来的,写出了征人无限悲愤之情。这里写春风不到,既是写实景,表现塞外酷寒;同时也含有怨恨君王恩泽不及于边塞之意。这首诗情感深沉,风格悲壮苍凉,寓情于景,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千古名作。

赏析三

此诗以《凉州词》之名行世,为唐代边塞诗中的绝品。《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放之词,然悲感已极”,所论甚当。

这首诗所抒发的,乃是远征将士于塞外思乡的缠绵悲情。开篇语极豪壮,言黄河曲折,仿佛直上高天,与白云相接。黄河接云,而用一“上”字,可见是由东南向西北而望,则黄河源出高原,似蜿蜒登天。次句“一片孤城”与“万仞山”相比,这“一片”不是指一些、满布,否则何来“孤城”之说,这“一片”是指如翎羽般小,在群山掩映下更显孤寂、微渺。于是情感瞬间跌落,由天地极大缩至人事极微。

后半段即言在此孤城戍守的将士,他们因为思乡而吹奏《折杨柳》的曲调。诗人用“何须”来托出此情,言春风向来不度玉门关以吹边地,则西北本无杨柳可折,言下之意,即便悲怆,又有何益?再思乡,也难以返回。如此,则不是简单的思乡之情,情绪更近乎于绝望的无奈。

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认为此诗另有深意,他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是道君王自在逍遥,其恩德不施于边地将士,遂使将士困守孤城,归乡无望,乃讽刺诗也。此言或有罗织之嫌,但若以为诗人绝无此意,却又未必确切。终究,若君恩能够普施,守边又何至如此辛苦乃至于绝望呢?

赏析四

本诗为边塞诗名篇,描写了塞外关山的高远辽阔雄浑和荒芜凄凉,抒写了戍边征人的悲怨。全诗意境苍凉,气象雄浑。诗题又作《出塞》。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年间的一天,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来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他在墙上画了两道;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三人拭目以待。只听歌伎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至少可以表明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是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由近及远地描绘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黄河渐行渐远,隐没在白云之中,一片孤城坐落在万仞高山之下。写黄河的名句大多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塞上孤城,是本诗的主要意象。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远大背景之下,在万仞高山的反衬下,凉州孤城破空而出,足见其地势险要。

第三句忽而一转,写所闻。羌笛所奏《折杨柳》的曲调,勾起了征夫离愁。唐时盛行折柳赠别之风,因而见杨柳而生愁,而听到羌笛所奏《折杨柳》的曲子更会触动离恨。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诗人用语巧妙,深化了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写尽了边地之苦寒。

全诗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实乃情景交融的佳作。

《出塞/凉州词》原文翻译赏析-王之涣-七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出塞/凉州词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

字号:字季凌

籍贯:并州(山西太原)

作品风格:大气磅礴,意境开阔

诗人小传: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其高祖迁至今山西省新绛县,他是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曾担任过冀州衡水主簿,后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据说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诗人相唱和,五言尤长,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出塞/凉州词扩展阅读

凉州词其二

唐·王之涣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全唐诗》录王之涣《凉州词》有两首,著名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为其一,而上面这首则相对不大为人所知。诗歌赞颂天子之志,不肯与敌和亲,遂使胡骑勒逼不成,被迫归去。此诗与第一首的悲怆情调绝然不同,正为盛唐开边拓地雄风所注,不过也或许因为如此,它保持了共性却缺乏个性,不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更能触动读者的心弦吧。

更多王之涣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