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绿岸的古诗故事,(宋)王安石《泊船瓜洲》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1 19:35

关于春风绿岸宋诗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绿岸的古诗故事,(宋)王安石《泊船瓜洲》赏析

诗歌赏析

这首《泊船瓜洲》是王安石晚年所作,但具体的写作时间历来有不同说法,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为宋神宗熙宁元年,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二为神宗熙宁八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无论是何种说法,这首诗写于诗人离开江南钟山返回京城之时是无疑的。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诗人站在瓜洲渡口眺望江对岸的京口,仿佛看见京口与瓜洲只隔着一条江水,距离十分近。这里的距离实际上是双重的,既是现实空间距离的近,又是心理距离的亲近。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点出诗人心中所系的便是江宁的钟山。王安石于景佑四年随父王益定居于江宁,从此江宁钟山就成为王安石休憩的港湾,精神的家园,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之后就回到江宁钟山寓居。从这一句中的“数重山”可以看出诗人当时距离钟山实际上已很远,然而诗人恰恰用“只隔”二字,看似不合理,实则正是诗人内心强烈的依恋之情的写照。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实际上反复积蓄对于钟山的留恋之情,为下面“明月何时照我还”之句做了情感上的铺垫、蓄势。

在现实中,钟山毕竟已不是望眼可见的。所以在第三句中,诗人将目光暂时移回到身边江岸的近景。“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极其富有艺术表现力,历来受到激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般而言,用语言文字难以将无形的“春风”进行形象化的表现,如果仅仅是“春风拂面”“暖风”等触觉的表现又显得落入俗套。而王安石却宕开一层,从春风吹过之后天地生出绿意这一效果入手,既将无形的春风形象化了,又从大处写出了春日万物“绿”这一最为突出的特点。其次,“绿”字本是形容词,在这里诗人打破了语言的一般规律,将“绿”字作动词用,使读者耳目一新,可谓构思奇崛,以奇制胜。再次,春风本无情,然而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成为“绿”的施动者,从而也就赋予了天地春风以某种灵秀的精神意味,读来颇有妙趣。最后,“绿”字的清新畅快从表面上看体现了江南春色的优美,实际上也优雅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在经历变法的政治斗争起伏后再次受到朝廷召用时内心的春风得意。

然而,对这句诗的理解又是多层次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又”字不容忽视,诗人也许同时又在说,春风尚且有情给江南带来翠绿的生机与春景,而有情的诗人却只能因为世事羁绊而选择远离这一美好所在,隐隐中又是带着一丝失落与遗憾的。

其实,诗歌巧用“绿”字,在前人的诗句之中并非没有先例,如: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晴听新莺百啭歌》中有“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段红楼觉春好。”丘为《题农父庐舍》中有“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温庭筠《敬答李先生》中有“绿昏晴气春风岸,红漾轻轮野水天。”常建的《闲斋卧雨行药至山管稍次湖庭》中有“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前人的这些诗句或许为王安石提供了借鉴,但从构思的精巧、表意的阔大、画面的动感、层次的丰富等方面来看,王安石的“绿”字确实可以算得上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点出时间已是夜晚,在空灵的月光之下,诗人心生归隐山林的向往,于是身兼诗人与政治家双重身份的王安石,其内心出世与入世,山野与庙堂之间的矛盾,就在这首诗中形成了一种巧妙的艺术平衡。

春风绿岸的古诗故事,(宋)王安石《泊船瓜洲》赏析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是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出身于临江军(今江西樟树)一个地方官家庭,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王安石在青少年时代游历各地,对宋王朝“积弱”的局面有一定认识,《宋史·王安石传》记载他在青年时期便“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庆历二年三月,王安石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签书判官,之后调任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知县。王安石在地方任职时公正严明,注重实效,大修水利工程,颇有政绩。嘉祐三年,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写了历史上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在上书中他指出法度必须改革,以求其能“合于当世之变”,并完整地提出了他的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大地主的兼并之风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因此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科目,设明法科目,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考时务策。

王安石在神宗时先后任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至宰相。但是,王安石变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用人不当、忽视百姓实际需求等问题,未能尽得民心,因而受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的反对。变法之事几经反复,最终以王安石被罢相退居金陵,新法尽废告终。

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他采取的措施甚至是失败本身,都对北宋后期乃至中国后来的政治、经济、生态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散文方面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方面“学杜得其瘦硬”,擅长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但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行世。

春风绿岸的古诗故事,(宋)王安石《泊船瓜洲》赏析

“春风绿岸”的故事

王安石的这首《泊船瓜洲》获得了“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彦周诗话》)的赞誉,其中“绿”字的巧用可以说占据了主要原因。

其实,王安石起初写这首诗,并没有用“绿”字。据洪迈《容斋随笔》卷八记载:吴中士人藏有这首诗的原稿,初写时是“又到江南岸”,自己圈去“到”字,注曰“不好”;继而改为“过”,又圈去;再改为“入”“满”……这样一共改了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

王安石对于字词的推敲、斟酌使他在语言艺术上的探索之路不断成熟。然而,喜欢推敲斟酌字词的王安石不仅对于自己的诗歌“千锤百炼”,甚至把手伸到了别人的诗作上,见到其他诗人的作品中值得修正的字词也一并加以修改。他为同时期的人改诗,也为古人改诗,《彦周诗话》评论他改谢贞的《春日闲居诗》,将“风定花犹舞”中的“舞”字改作“落”字,“其语顿工”。可见,正是这种对于语言艺术的执着、痴迷使得王安石的文字艺术日臻完美,也正是由于历代诗人在语言艺术上的不断探索追求,中国语言文学才发展到了高度典雅化、艺术化的境界。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