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其一原文
咏怀其一
杜甫
人生贵是男,丈夫重天机(1)。
未达善一身,得志行所为(2)。
嗟余竟轗轲,将老逢艰危。
胡雏逼神器,逆节同所归(3)。
河雒化为血,公侯草间啼(4)。
西京复陷没,翠盖蒙尘飞(5)。
万姓悲赤子,两宫弃紫微(6)。
倏忽向二纪,奸雄多是非。
本朝再树立,未及贞观时(7)。
日给在军储,上官督有司(8)。
高贤迫形势,岂暇相扶持。
疲苶苟怀策,栖屑无所施(9)。
先王实罪己,愁痛正为兹(10)。
岁月不我与,蹉跎病于斯。
夜看丰城气,回首蛟龙池(11)。
齿发已自料,意深陈苦词(12)。
咏怀其一句解
1、贵是男,《列子·天瑞》:“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天机,即天时之机。杜甫《甘林》中有“出处各天机”。
2、未达,指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得志,有机会施展自己的专长。
3、轗轲,困顿,不得志。胡雏,指安禄山。神器,古时用来祭祀神灵、祖先时所使用的器具,这里指代国家。逆节,即投降安禄山的变节之人。(4)化为血,变为血染之域。公侯,指朝廷当中的达官显贵。(5)翠盖,皇帝的仪仗之一,这里指代皇帝。
6、万姓,黎民百姓。悲赤子,悲伤得犹如出生婴儿的哭号一般。两宫,指唐玄宗和唐肃宗。紫微,喻指京城。
7、向二纪,古人将十二年算为一纪,安史之乱到大历四年为止已经过去了十五年,因此说“向二纪”。本朝,指代宗朝。再树立,指代宗朝时平定河北,驱逐吐蕃的事。贞观,唐太宗的年号,当时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被称为“贞观之治”。
8、日给,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品。有司,有关的衙门。
9、栖屑,形容奔走惶恐的样子。这句是说当时的贤能者因形势所迫,无能去扶助国家,而我这衰病的老人尽管怀揣治国的良策,也因凄惶奔波而无法得到采用。
10、先王,指唐肃宗。其在位期间,曾在诏书当中痛斥自己。
11、丰城气,丰城剑气的略称。据《晋书·张华传》记载,吴国灭亡,晋国兴起时,天空当中的斗、牛两个星宿之间时常有紫气,豫章人雷焕称这现象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地点就位于丰城。尚书张华于是命雷焕为丰城令,果然在丰城的监狱当中掘出两把宝剑,斗、牛两个星宿间的紫气也就随之消失了。后来双剑会合于延平津,入水都化为蛟龙。这两句用这个典故想说明其壮志犹存。
12、苦词,即指此诗。
咏怀其二原文
咏怀其二
邦危坏法则,圣远益愁慕(1)。
飘飖桂水游,怅望苍梧暮(2)。
潜鱼不衔钩,走鹿无反顾(3)。
皦皦幽旷心,拳拳异平素(4)。
衣食相拘阂,朋知限流寓(5)。
风涛上春沙,千里侵江树。
逆行少吉日,时节空复度(6)。
井灶任尘埃,舟航烦数具(7)。
牵缠加老病,琐细隘俗务。
万古一死生,胡为足名数(8)。
多忧污桃源,拙计泥铜柱(9)。
未辞炎瘴毒,摆落跋涉惧。
虎狼窥中原,焉得所历住。
葛洪及许靖,避世常此路(10)。
贤愚诚等差,自爱各驰骛。
羸瘠且如何,魄夺针灸屡(11)。
拥滞僮仆慵,稽留篙师怒。
终当挂帆席,天意难告诉。
南为祝融客,勉强亲杖屦(12)。
结托老人星,罗浮展衰步(13)。
咏怀其二句解
1、法则,法纪与制度。>愁慕,忧愁和仰慕。
2、飘飖,随风摆动的样子。>苍梧,即苍梧山,传说舜帝埋葬于此。诗人入湖南,缅怀舜帝,实际上是思“贞观之治”。
3、潜鱼、走鹿,诗人自喻。是说自己如同潜鱼、走鹿一般四处奔走,无非是为了全身远祸而已。
4、皦皦,清白。
5、拘阂,阻碍、拘束。>限流寓,受限于流寓。
6、逆行,是说自己此次是逆江而行。>时节,指清明节。
7、井灶,指故乡。>数具,指诗人多次乘舟远行。
8、这几句是说自己衰病缠身,又为琐细的俗世所累,难免产生穷途生死的感慨,又如何能充人家户籍之数呢。
9、污桃源,玷污桃源。这句是说自己原本打算去武陵桃源,又恐怕忧愁繁多的自己玷污了桃源胜地。为了生计,不得不到衡州去了。
10、虎狼,指诸降将。这四句是说自己之所以跋涉奔波,是由于中原局势动荡,很多地方都不容自己安住。>葛洪,东晋道教理论家,后隐居在罗浮山炼丹。>许靖,三国时期蜀国人,曾因避难逃到交州。>此路,即诗人南征所行之路。
11、等差,指品第井然有序,是说自己和葛洪、许靖等前贤存在很大的差距。>羸瘠,诗人自谓。>魄夺,即夺魄,挽救性命。
12、祝融,祝融峰,为南岳衡山七十二山峰之一。
13、老人星,象征长寿的星宿。>罗浮,即罗浮山,在广东省博罗县境内,因葛洪曾在此山修炼,成为道家的圣地。这句是说诗人到衡阳后要访祝融峰,产生了避世求仙的念头。
咏怀二首赏析
这两首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自潭州赶赴衡州途中所作。诗人自年初从岳阳向南,至此已经有将近三个月时间了,走走停停,途中受到病痛的折磨,加上归乡无期,因此总是感慨万千。第一首追溯国家如此纷乱的局面的原因,道出了诗人抱负无法施展的缘由。第二首诗叙写行踪,诗人表达了生非其时,因而产生了避乱求仙的想法。
咏怀二首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巩县(今属河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他还是十分耽心,最后两句的“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就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串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说来,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之感。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他们在创作上不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