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原文赏析-陈与义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3 04:39

北征原文

北征

陈与义

世故信有力,挽我复北驰。

独冲七月暑,行此无尽陂。

百卉共山泽,各自有四时。

华实相后先,盛过当同衰。

亦复观我生,白发忽及期。

夕云已不征,客子今何之?

愿传飞仙术,一洗局促悲。

被襟阆风观,濯发扶桑池。

北征赏析

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兵来攻,陈与义避地南迁,出商水,经舞阳,至南阳。七月,复北行还陈留。这首诗就是此次北行途中的作品。

从内容着眼,这首诗可分四段读。

首四句叙行程。与义本洛阳人,宦居陈留。金人南下时又正值父丧,所以在局势稍稍平静一点以后,他又不得不匆匆北上———这便是“世故”、“挽我”二语所指。用上“有力”、“挽”、“驰”等字眼,可见作者的身不由己和匆忙。

五至八句是就“无尽陂”中所见之“百卉”而产生的感想。这里所抒写的盛衰,实际上超出了草木,涉及人事,其中既有对自身、家庭、国家不幸遭遇的慨叹,又有盛衰以时,得势者且莫猖狂、幼弱者不必悲伤的寓意,为全篇定就了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诗风之基调。

“亦复”四句由物之盛衰、国之兴亡联想到个人的衰老和迁徙,感情更为深沉。陈与义卒时年仅四十有九,写此诗时亦不过三十七岁,却早有“白发及期”之叹,这里除了别的因素以外,重要的是显示了时代和生活对一个有志者的打击、折磨。

国家无望,个人将老,哪里有诗人的出路!写到这里,文章似乎是无法再作下去了。但作者有自己的解脱办法,就是面向江湖或求助神道。阆风观是传说中位于昆仑山顶上仙人居住的地方,扶桑池是东方旸谷中长有神木扶桑的仙境。这两句是从《离骚》“总余辔乎扶桑”,“登阆风而緤马”两句化来。全诗用“愿传飞仙术”等收尾,似表现出出世思想;但同时又说“一洗局促悲”,则又寄托了作者对社会安定的良好愿望。

靖康之变后,陈与义经受了国破、父亡(与义母已于十六年前谢世)的双重打击,受到极大的震动。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说他“建炎以后,避地湖峤,行程万里,诗益奇壮……造次不忘忧爱,以简洁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第其品格,故当在诸家之上。”其实陈与义诗风的这种变化早在靖康之初就开始了。这首诗题为《北征》,其中的思想感情、气氛标格、布局章法,以至措词造句都有杜甫《北征》诸诗的味道,这说明作者已开始摆脱新巧,向着雄浑壮健发展。

这首诗在景物选用方面的独到之处,是能把客观事物同作者的感情极和谐地统一起来。比如叙述征途时用“七月暑”、“无尽陂”,自然是时令和路途特点的精彩概括,但同时也是作者被“世故”所“挽”,不得已北征的心情的极好反映,因为与义此行仅从今日河南省境内的南阳至陈留,若不是心绪不好,这段旅程是算不得十分艰难的。又如春天百花齐放,秋日万木结实,这是通理。可是夏天的草木呢?却是有的已经结果,有的刚刚开花,有的开始衰萎,有的才吐出新芽———因而用七月间的百卉来说明“各自有四时”的道理,是再恰当不过了。再如拿“夕云已不征”反衬自己南北奔波,效果是非常好的;然而用凝滞不动的夕云来描写酷热的夏天傍晚也同样十分成功。末段用“洗”、“被襟”、“濯”等词语,一方面切合“七月暑”的节候,另一方面又切合作者被烦躁所苦的心理状态,依然是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生动例证。

(李济阻)

【作者】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官参知政事。其诗出于江西派,上祖杜甫,下宗苏轼、黄庭坚,自成一家。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诗风转为悲壮苍凉。元人方回立“一祖三宗”说,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及与义并列为“三宗”。有《简斋集》。

更多陈与义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