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赏析-宋代关于状景品题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07:35

生查子·独游西岩原文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赏析-宋代关于状景品题的古诗

生查子·独游西岩赏析

本词巧借青山、明月,表现作者隐居带湖时期孤寂、郁愤的情感。写景如生,抒情含蓄曲折,可称为词中妙品。

上片借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偃蹇”一词,本指高耸的样子——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引申为作者的骄傲和傲慢。一笔两意,巧妙之极。而以“谁怜汝”这一问,更写出作者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而为一。“岁晚”一句,也是既写山,又写人。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写人,则指人的老大。这样双绾之后,“太寒生”就成了作者的心理自感,和对于山的移情了。既然山被作者赋予了这样充分的灵性甚至可说是人性,那么,上片末句冲出青山“唤我溪边住”的语句,就不再突兀而矫情。两位岁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谋相伴,简直再合情理不过。

下片借月来自写,也有与上片近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过片说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山头下来了。这就如同一个绝大的悬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释。结韵则做出生动的解释,说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打动和吸引。这解释十分巧妙而合理,因为他巧用月影以替代月亮,听他读书的明月,实不过是清溪里的月影。这样的巧用,显示出他专注于读《离骚》的激愤心情。因专心读书,他再无心仰望天空。偶尔一瞥眼前,只见溪中之月凝止不动,似在入神而听。另外,这里的“夜夜”一语,又将前句瞬间的“明月来”化为夜夜的“明月来”,使作者读《离骚》的行为,不再是一个瞬息性行为,而在重复、延长中加深了它的意义,加强了它所含有的作者感情的勃郁愤懑色彩。夜夜如此,长夜如此,这读《离骚》的人,他的情感强度就不待测量而后知了。

这首词,也许是作者词作中修辞手法运用得最密的作品,如拟人、双关、悬念、暗示等。而它们也使此词在艺术表达效果上超凡入妙,在情感风味上厚重而含蓄。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赏析-宋代关于状景品题的古诗

生查子·独游西岩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