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赏析-宋代关于赠别会友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07:09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原文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赏析-宋代关于赠别会友的古诗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赏析

这是一首十分新颖的赋月词。说它新颖,是因为它在以下四个方面都有突破。

第一,如题上所言,前人只有咏写待月的诗词,没有送月的诗词,这就使本词在咏月的角度上很新颖。第二,他引借屈原《天问》体诗入词,根据月亮盈圆和奇瑰的神话传说,打破上下片分段体式,连珠炮似的对月亮提出七个问题,而其他两处虽不是直接提问,却也是间接提问。这种以疑问连缀词篇的写法,在诗体上固属少见,在词体上更属于创格。第三,他所问的内容与近代天体学说暗合,不仅觉悟到月亮绕着地球转动的事实,还对于天体间引力和斥力有所感悟,因此闪烁着对于宇宙奥秘加以探求者那聪明睿智的思想光辉。这是最为重要的创新——思想内容上的创新。第四,与它所仿效的比较紧张而平板的《天问》相比,它融想象、灵感和丰美瑰丽的描绘于一炉,造出了富有浪漫主义特征的新境界。这是美感风貌上的创新。

就本词的结构和手法来看,本词虽属于创格,却不背离词的固有体性。这表现在:它紧紧围绕着送月的话题,毫不松散。上片起韵,即以一“去”字,表明送月的意思,这是开端点题;接着两韵,就“去”字展开联想,想象月亮在天宇中运行的状态。至“飞镜”一韵,则就月亮本身发问,联系有关它的神话传说展开想象,问得奇奇怪怪,融科学思维和神秘体验为一体,增加了词的文学感性色彩。至下片,把送月的主旨和有关月亮本体的神话传说联系起来,由自己看见的天上月,转而想象自己看不见的海里月,写得更加光怪陆离,并且更明显地化入自己担忧和困惑的情感,文学效果尤其出色。长鲸触破玉楼的想象,玉兔怎能游水的困惑,把这位八百多年前的中国古人的月亮关怀,成功地表达了出来。在科学技术不足以使人了解宇宙的时代,他的思考是认真的,他的忧虑和困惑是真诚的。而在这一思考内容中灌注的感情越诚实,越能让后人感受到他的天真——一种具有睿智思想品质的可爱天真。他想象月亮从天上转到在海中运行的这部分,今天看来已不再具备科学上的价值,却因想象和造境的愈转愈奇而富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最后,他更能宕开一境,由月亮入海的假设遭遇,进而对于月亮圆缺问题产生了很大兴趣。他不是像古人一样,简单承认他们所观察到的月亮圆缺的事实,而是对月亮为什么会有圆缺产生了强烈的探知兴趣。这一笔,就使词由送月延伸出去而涵盖了当时人所可能具有的全部月亮知识,显示出他因这一场问月而对月亮具有的全面关怀。词就这样融合了奇瑰的神话和深邃的想象以及合理的推测,把由送月引起的词人对于月亮的全面探索与深度困惑,写得透足而富有情趣。

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赏析-宋代关于赠别会友的古诗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