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宋代关于状景品题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07:21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宋代关于状景品题的古诗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

这首以月亮为抒情线索的赠友词,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写出了词人心中的悲愤和豪情。

上片开头就紧扣月亮入题,用简练而生动的笔触,写出了中秋之夜的皎洁月色。他把圆月比为重磨的飞镜,就形容出了中秋之月特别皎洁明亮的特点。飞镜的比喻,虽与李白的《古朗月行》写月出于同一机杼,但这里的“飞”字与“转”字相呼应,就特别能显示明月的灵动之美。接韵笔锋一转,向月中嫦娥问了一个令他深感苦恼的问题:白发专门欺负我,在我的头上肆意生长,奈何?这一问句有理有情。有理在于:词人赏月而想起月中长生不老的嫦娥,因她的不老而想到自己的日渐衰老,因此举杯一问。有情在于:这一问的意蕴十分复杂,在表层上,他因面对永恒而表达了对于个人年命的幽思。在深层里,他对于抗金复土的壮志难酬而岁月飞逝的处境,感到十分苦闷和焦躁。这苦闷与焦躁,无处可以倾诉,只有像古人一样,举杯问月了。

换头词情霍然振起,以乘风凌空、俯视山河的超拔雄姿,寄寓他鹏飞万里的雄图,和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而这依然紧扣中秋明月来写:正是因为今夜的月亮太明媚迷人,才激起了词人的一腔豪气。他的“看山河”,含有因金人长期蹂躏宋朝江山而生的郁愤不平之情,以及誓愿祖国江山一统的用心。结韵情感更为激烈。因为想到自己报国无门因而白发滋生、祖国山河的无法统一,全是因为黑暗政治势力的阻挠,所以他禁不住要像前贤杜甫那样,表达出祛除邪恶势力的迫切心愿。在表达上,他以月中婆娑的桂树,象征正在婆娑得意的黑暗势力,于是产生了斫桂的义愤和豪情。这使“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成为情绪奋烈而余味隽永的警句。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因为采用隐喻手法来抒情,所以寄托很深,尺幅而藏千里之势。另外,它通篇围绕月来写,却没有出现一个“月”字,而是以它的本体意象“秋影”“姮娥”,它的比喻意象“金波”“飞镜”和它的特征意象“一轮”“桂婆娑”“清光”等反复称借渲染,使月亮之美被从多种角度表现了出来。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宋代关于状景品题的古诗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