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清平乐·题上庐桥》赏析-宋代关于状景品题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07:36

清平乐·题上庐桥原文

清平乐·题上庐桥

辛弃疾

清泉奔快,不管青山碍。

十里盘盘平世界,更着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

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辛弃疾《清平乐·题上庐桥》赏析-宋代关于状景品题的古诗

清平乐·题上庐桥赏析

本词上片写景含情,下片兴叹说理。把因上庐桥附近的自然形势而产生的人间兴亡和自然变化的感叹,表现得引人遐想,体现出情、景、理的高度统一。

上片起韵赋写泉水,这是他站在桥上观望的第一景。他将泉水写得生气淋漓,气势不凡。先着一“清”字状其色,再以“奔快”写其流势之急,这样,泉水的声色形态就似乎写足了。以下在尽头处又以虚笔转出一境,以青山试图阻碍它,而它不管不顾一味奔腾向前的姿态,勾勒出了它的来处和去路,也赋予了它一种乐观、倔强的性格。接韵描绘上庐桥一带回旋曲折、山水环绕的地势,将一幅平常的山水画点染得清幽秀美。上片写景的特色,在于动静交错,生气勃勃,体现了词人对于山水的清赏能力。下片即景遐想,由对眼前山水的清赏,转入对于自然和人事沧桑的思索。他因上庐桥一带襟山带水、十里平地的地理形势,猜想它也许是从当年的城市变迁而来。为了证明自己猜想的可靠,他先在表明这一看法前做出铺垫,也就是用人们常说的沧海桑田的观点做引子。在邈远的时间内,深谷变为山陵、山陵变为深谷的地貌迁变;在漫长的历史上,闹市变为桑田、桑田变为闹市的人间兴废,既然都是可能的,那么,作为形胜的上庐桥一带,有过小小兴亡,当然也就很可能了。这是先立其大,再立其小,顺势而下,无可怀疑。这样的议论,畅快无碍。

辛弃疾《清平乐·题上庐桥》赏析-宋代关于状景品题的古诗

清平乐·题上庐桥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