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瑞鹤仙·赋梅》赏析-宋代关于赠别会友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07:20

瑞鹤仙·赋梅原文

瑞鹤仙·赋梅

辛弃疾

雁霜寒透幙。

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

溪奁照梳掠。

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

玉肌瘦弱,更重重、龙绡衬着。

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寂寞,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

瑶池旧约,鳞鸿更、仗谁托?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

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

辛弃疾《瑞鹤仙·赋梅》赏析-宋代关于赠别会友的古诗

瑞鹤仙·赋梅赏析

此词在炼字造句和整体风格上,接近南宋词人姜夔的词作。它采用拟人手法咏溪上梅花,不仅能写出梅花美的外貌,还能写出梅花那清雅的仪态和寂寞幽怨的灵魂。同时,此词不仅是为梅花写照,在梅花形象中分明投影着作者自己的心理感觉、精神兴趣,是一首借梅花而述怀的寄托词。

上片运用想象、比拟手法,正面赋写梅花的形神。起韵先为梅花的出现营造一个寒意袭人的夜的环境:严霜已下,层冰未消,寒意透帘,云轻月冷。这样的环境特别富有抒情暗示性,顺利启开了以下抒情写物的大门。接韵用一个单句,突出了野地梅花如美人、以溪水为镜奁在寒夜里梳妆的风神,写得空灵蕴藉,启人联想。三韵顺势而下,写梅花在溪头打扮的动人风采。梅花在寒夜的溪头上,幽远其香,明艳其色,她那天然绝色的美丽,是任何靠装扮而成的美人也学不出的。“玉肌”两句,把梅花的出场特意放在月色朦胧的背景下,极写她的神韵,写出月下梅花如穿着鲛绡细纱的玉美人。上片末韵灵机一动,故意把梅花放到春天去与百花相比,说如果梅花能到百花盛开的季节去嫣然一笑的话,那么百花都要因为自愧不如而纷纷羞惭自落。词以“一笑嫣然”“转盼”“倚”字写梅花,是以写美人的笔法来描绘梅花的仪态和神韵。她被表现得那么美,美的力量是那么大。这就为下片掉转笔头,写她命运的寂寞蓄足了势。

下片除了运用想象、比拟手法外,还兼用了比兴手法,来表现梅花值得痛心的不遇命运。起句一个短音促节:“寂寞”,一语定调,揭示出溪上梅花的精神状态。以下连用两问拽出回答。其一问她的家乡,拽出这野地寂寞的梅花,像是被放逐者,原来却是生在园林里、楼阁边的高贵寒花。其二以梅花自己的口吻来反问,表明了她失意冷落的命运忧伤。她本来与天上瑶池有一个旧约,可是现在沦落至此(溪头),有谁肯为她捎信给约会的另一方呢?这里梅花与天上瑶池之间的“旧约”,传达着作者政治不遇的深沉痛苦。以下更进而言明那寻桃问柳的轻薄粉蝶儿的不足担当传信重任。梅花这绝世佳人的命运冷落到何等地步!词写梅花由园林、楼阁入野地、溪头,瑶池旧约无人传信,且连粉蝶儿都不肯相顾,梅花的命运一降再降,显示出词人无比伤痛的感受。结韵表明梅花那不可更改的零落命运:在冷落的黄昏中,伴着凄凉的画角,溪头上的梅花孤寂地谢去。“伤心”一词,是花的自怜,是人的怜惜,把花情和人情浑融一体,无法分辨。

辛弃疾《瑞鹤仙·赋梅》赏析-宋代关于赠别会友的古诗

瑞鹤仙·赋梅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