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5 13:3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品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鹊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孟浩然:李白的朋友,唐代诗人,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风格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3)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4)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

(5)唯见:只看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解赏析

【题解】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二十七岁的李白开始了他“酒隐安陆”的十年蹉跑岁月。在安陆,李白与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结成挚友。开元十八年(730)阳春三月,李白专程乘舟东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送行即将前往广陵的孟浩然,送别之时,写下了这首旷古名篇

【赏析1】

诗歌表达了李白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情怀,渲染出二人之间笃厚的情谊,并将这番情谊寄寓在阳春三月的美好景致中,是情最交融的佳作。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赏析2】

这首离别诗,写得别有况味,是脍炙人囗的名篇。

故人西辞黄鹤楼

故人”,故友,旧友的意思,此处实指孟浩然。“西辞”,孟浩然此去广陵是由西向东行,故言西辞。黄鹤楼,是风景名胜。诗歌首句,交代事情的起因和地点,看似平常。故旧之交在黄鹤楼上与我辞行,他将要东去异地了。可是,细究之下,发现李白些许“貌似不工而无不工”的笔意,“故人”一词置于篇首,首先刻意暗示二人的笃厚交谊,其二因有三国费若于此飞升的传说,此处对故人不免就带有了某种飞仙的畅想,诗歌的意境无形中高渺起来。“黄鹤楼”历来是文人骚客诗酒留恋处,两位诗人于此告别,其情其境,诗意几多,浪漫几多,风雅几多,引人遐想。

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摹写春景,柳絮如烟,拂堤杨柳醉如烟,鲜花如锦,姹紫嫣红遍如是,景色如画如诗,阳春三月的扬州想来就是如此吧,这是故友此行的目的地。临别之际,诗人把最真诚的祝愿带给故人,希望故人在异地的三月天与春同在,享受烟花之景。扬州自古繁华,而今正逢开元盛世,扬州城该是怎样的繁花似锦,烟花如醉啊。诗人又将时代印记隐于写最之中,诗歌意境优美而深远。清人孙洙蓄此句诗为“千古丽句,确有源出啊。

孤帆远影碧空尽

故人乘行的舟船片帆高挂,帆影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一线碧天的尽头。这句诗,写景线条疏朗,孤帆与碧空的空间对比,将故人的“”行的形象放大再放大;这句诗,言情笔意疏淡,从孤帆离岸到帆影消失,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诗人伫立江岸凝神远望的形象就此凝固,镌刻在读者心中。故友已去,诗人收敛起之前的潇洒神态,将对友人的依恋不舍悉数表露。

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见”二字紧承上句诗,表明虽然故人的帆影已经消失在诗人的视线里,可是诗人依然依依不舍,不愿收回凝望的眼神。诗人对故友的牵挂、留恋,正随着这滚滚逝去的一江春水一路东去,追随故友。这片天际东流的长江水因为这个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千百年来,流淌在多少个送行惜别的挚友眼中,汤汤不已。

总之,这一场离别,少了泣泪的伤感,多了真挚的祝福;少了惜别的沉重,多了诗意的潇洒。诗人用绚烂如锦的三月春景,用孤帆碧空的阔大意境,抒写送别之情,吐而不露,别具匠心,这首送别诗,语言清丽,意境开阔,诗旨明朗,是名副其实的名篇。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