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5 13:3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品原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约51岁时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龙标:唐代县名,今湖南黔阳。治所在今湖南省黔阳县黔城镇。南朝梁天监十年(511),以城东有龙标山,改阳县为龙标县。

(2)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3)闻道:听人说到。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4)随风:一作“随君”。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题解赏析

【题解】

这首诗写于王昌龄五十一岁被贬龙标之际。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李白与比他年长十一岁的王昌龄在巴陵的一只小舟上初遇,时李白正在流贬夜郎的途中,两人一见如故,把酒话人生,临别王昌龄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赠李白。之后不久,王昌龄因谤被贬龙标,李白遥闻此讯,作此诗遥寄王昌龄,表达自己对王昌龄的着念与牵挂,全诗写得情挚意真,动人心扉。

【赏析】

这首七绝,诗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即点明这是一首赠别诗。王昌龄和李白惺惺相惜,王曾写《巴陵送李十二》诗赠李白:“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兼葭空水云。”诗中写二人知音相逢山水宜色的感受,表达王昌龄与李白之间的深厚交谊。王昌龄一生言低名气大,位卑才气高,多次被贬言,宦海沉浮,几经坎坷。《旧唐书》本传载王昌龄“不护细行,屡见贬斥”,生逢知天命之年时只因生活小节不思检点而再被贬谪,人生莫名的失意怅惘固难承受。王昌龄约写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后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曾用“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句,表达自己冰清玉洁的无辜个性。李白身为王昌龄的好友,遥闻诗人受谤而贬的讯息,心下深深为王昌龄忧虑,于是作有此诗,以慰藉失意被贬的好友。

杨花落尽子规啼”,诗歌以写景开篇,营造花谢鸟悲鸣的凄凉意境。暮春时节的南国,柳絮飘飞的景象自无踪迹,偏偏听到那杜鹃鸟啼血般的悲鸣。漂沦无依的杨花已然散尽,春将逝去,子规悲啼“不如归去”,徒增伤感。在这个凄凉伤感的时空里,柳枝兀自低垂,纵使折柳也无法挽留友人远去的脚步。诗人以杨花散尽之最暗写柳枝之景,隐喻折柳送别的寓意,以杜鹃啼声的不忍别离之音暗写离别之伤,别有匠心。次句,诗人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写自己听到的消息“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本为王昌龄贬谪地的地名,在这里用以指王昌龄,以言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听闻王昌龄从江宁出发,要沿长江逆水而上,过洞庭,入沅江,然后才能抵达偏远荒凉的龙标,期间要经过湘黔交界处的不毛之地--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一带。“闻道”一词衔接一个人名“龙标”、一个地名“五溪”,看似平铺直叙,尤其“”字,字面意思很平常,意为“经过”实则蕴含丰富,诗人对王昌龄贬谪之路荒僻偏远、行程艰难的担忧与关切尽在其中。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三四句诗从写景叙事的写实之笔中宕开,转而直抒胸怀。“愁心”一颗,含情多端,诗人为王昌龄人至晚年又遭贬谪而不平,为挚友远涉千里行路艰难而担忧,为知交分离难再谋面而怅惘,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殷殷忧君之心,明明可鉴,且寄于天上明月,托它将一颗忧君思君的愁心,伴着春夜的凉风一直吹送到夜郎之西的龙标去。“夜郎”即指隋代的夜郎县,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位于辰溪以西,故言。愁心无形可具,然而诗人化虚为实,让它形诸月亮,更让它以月下春风为伴,千里追随,给友人奉上真心挚情,形象别致,构思独到,别有匠心。两位友人,一个由江宁出发溯江向西南而去,一个远在扬州,无法谋面,当面话别已为奢望,于是一腔深情寄意明月,让它远涉千里,向友人遥表情谊了。月寄思情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如南朝民歌《子夜四时歌》: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如唐杜牧

《寄远》:欲寄相思千里月。如唐李咬《送崔主簿赴沧州》:他乡有明月,千里照相思。与李白此二句相较,这些诗的意境各有千秋,而李白诗中直言“我寄”,希望化身明月,“”的抒情形象因此更加鲜明动人:翘首望月、寄意明月,其情深深、其意切切。仿佛尺幅之间却现大画面:一则繁华富麻的扬州,一则荒僻无人的夜郎西,千里之隔,二人同时望月寄情;一则在心底唱响最深远的牵挂,一则在心底聆听最深切的关切。全诗在深远悠长的思念之情中结束,令人回味怅惘不已。较之《子夜四时歌》和杜牧李胶之诗,李白此句更富人情意味,更能动人心扉;并且,明月的雅致有情,恰似最多情的媒介,沟通了两颗向往洁白纯净的人心,让身在贬谪之途的王昌龄心中倍感温情。就像王昌龄后来在《龙标野宴》中所写的:“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诗人温情的慰藉伴随着抑郁伤感的王昌龄走完这贬谪之路。

这首诗仅有短短四句,却意境空阔,上至天上明月,下至五溪之流;时而明月扬州,时而愁心夜郎。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是多么的多情啊!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想象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