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蜀相》原文赏析-唐诗三百首第173首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3-17 14:38

蜀 相作品原文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

2、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柏森森: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

3、黄鹂:黄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见诸葛亮事。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7、出师未捷:诸葛亮曾五次出兵攻魏,建兴十二年〔234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百余日,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杜甫《蜀相》原文赏析-唐诗三百首第173首

蜀 相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它的悼惜英雄、感伤时事的悲痛情绪渗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间,但表现手法却颇有奇特之处。

首联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颔联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颈联中杜甫用短短的两句诗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最后一联,在前面的基础上叙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六句的有力铺垫,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

杜甫《蜀相》原文赏析-唐诗三百首第173首

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

七律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杜甫《蜀相》原文赏析-唐诗三百首第173首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