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信怨》原文翻译赏析-王昌龄-七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时间:2024-02-06 10:09

唐诗三百首第307首王昌龄的《长信怨》,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十一卷七言乐府。

长信怨作品原文

长信怨

王昌龄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长信怨》原文翻译赏析-王昌龄-七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长信怨译文注释

译文一

天亮殿门刚开就拿扫帚打扫,寂寞时摇一把团扇独自徘徊。

如玉的容颜还不及乌黑寒鸦,它还能带着昭阳殿的日光飞还。

译文二

天一亮,金殿大门才开,她就开始打扫,无聊之际,暂且带着团扇惆怅徘徊。原本如玉的容颜如今还不如寒鸦的毛色,因为寒鸦还能带着昭阳殿上的阳光而来啊。

注释

长信怨:诗题一作《长信秋词》,属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长信为汉代宫名,多为太后所居,《汉书·外戚传》载:“赵氏姊妹骄妒,(班)婕妤恐久见危,求共(供)养太后长信宫,上(汉成帝)许焉。”诗即因此而咏。

奉帚:供奉箕帚打扫的劳役,一解“奉”为通“捧”,“奉帚”就是捧着扫帚。

昭阳:即昭阳殿,汉代宫殿名,为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寝宫。

《长信怨》原文翻译赏析-王昌龄-七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长信怨作品鉴赏

赏析一

此诗是作者《长信秋词》五首之一。本诗前两句写班婕妤奉侍长信宫的情景,每日平明清扫,这样日复一日,洒扫之余,哀怨萦绕,只能和团扇共徘徊,表现其被遗弃的凄苦。后两句以寒鸦与自己相比,寒鸦尚能飞到宫中上空,受皇宫日影照射,自己则幽居长信宫,永远不能见到君王,连寒鸦都不如。这样的感慨写出了无尽的怨恨。本诗末两句想象奇特,构思巧妙,表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能,使此诗成为宫词中的千古名篇。

赏析二

诗写宫怨,用了班婕妤退避长信宫的典故,但诗中的女主人公却未必是班婕妤,这终究是一首宫怨诗,而不是怀古诗。

班婕妤(公元前48年~公元2年),是西汉罕见的女性文学家,也是汉成帝的妃子——婕妤非其名,而是妃嫔的等级名号。据《汉书》所载,班婕妤一度受到成帝的宠爱,但她并不恃宠而骄,行止合乎礼仪,因此受到太后的称赞。后来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得宠,“谮告许皇后、班婕妤挟媚道,祝诅后宫,詈及主上”,导致许后被废,班婕妤虽然勉强得脱大难,却“恐久见危,求共养太后长信宫”。此即诗题的由来。

首句写天亮即开始打扫,从中可见两点:一,无聊因而早起,二,受冷落因而亲执箕帚。次句说带着团扇徘徊,典出班婕妤所作《团扇诗》,以团扇自喻,说“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意即因为季节的改换,原本受主人喜爱的团扇也被抛弃了,正如夫妻恩情中道而绝一般。因而此诗的女人公携团扇徘徊,正见失宠遭弃。

后半段其意更明,将“玉颜”与“寒鸦”相比,说美人的容颜憔悴,都还比不上乌鸦,因为乌鸦还带着昭阳殿的阳光而来呢。昭阳殿为赵飞燕寝宫,汉成帝常往临幸,昭阳殿的阳光,其实是指君王的宠爱、恩泽,因为有君王看顾,昭阳殿就连乌鸦都容光焕发,冷宫中的弃妇又哪里比得上呢?怨意至此而深。是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即评道:“寒鸦带东方日影而来,见己之不如鸦也。优柔婉丽,含蕴无穷,使人一唱而三叹。”

赏析三

本诗是诗人《长信秋词》五首之一,借描写汉代班婕妤失宠被贬长信宫的故事,以汉喻唐,表现了唐代被遗弃失宠宫女的幽怨之情。汉成帝时,班婕妤美而善文,起先很受成帝宠爱,可是后来成帝转而宠幸赵飞燕、赵合德姐妹,班婕妤为避赵氏姐妹妒害,随即恳请前往长信宫内侍奉太后,度过寂寞一生。古乐府歌辞中有一篇《怨歌行》(又名《团扇诗》),据传为班婕妤所写,其辞为:“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本诗中,班婕妤以不复使用的团扇来比喻失去君王宠爱的女子,以委婉的方式表达了内心深沉的怨愤。长信怨:一作《长信秋词》。长信:汉宫殿名。

诗的前两句描述的是班婕妤日常侍奉太后的事。天刚蒙蒙亮,金銮大殿开启之时,就是每日死板的打扫生活的开始,足见班婕妤日常生活之单调无味。闲暇时刻,她只能借手中之团扇徘徊踱步,求得片刻的安宁与思索的空间。也唯有此扇可以徘徊与共,分担其失宠的悲切命运。班婕妤孤寂无聊的心情在此展示得淋漓尽致。

后两句仍然借用班婕妤的故事,通过比喻和对比展现了一个失宠宫女内心的忧怨愤懑之情。寒鸦尚且可以自由飞翔于昭阳殿上空,分享皇帝恩德,而今处幽冷深宫之人却不及它——空有玲珑秀美的容颜,却只能无奈地在冷宫深处空耗似水年华。相形对比之下,更见宫人命运之悲。三四句借寒鸦、日影为喻,想象奇特,设喻巧妙,素为人称赏。李瑛《新法易简录》说:“不得承恩意,直说便无味,借‘寒鸦’、‘日影’为喻,命意既新,措词更曲。”

全诗构思奇特,怨意悠远。

《长信怨》原文翻译赏析-王昌龄-七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长信怨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

字号:字少伯

籍贯:京兆(今陕西西安)

作品风格:雄健清朗,意深韵长

诗人小传:

王昌龄(约690年~约756年),字少伯,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早年贫贱,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词,授汜水尉,因事贬谪岭南等地。开元末返回长安,改授江宁丞,安史之乱起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诗人均有交往,诗作以七绝见长,能以极短的文字概括极丰富的社会内容,尤以登第前赴西北边塞所作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最受推崇。后人誉之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今存诗一百七十余首。

【相关阅读】

更多王昌龄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