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原文翻译赏析-王昌龄-五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七言古诗 时间:2024-02-06 03:23

唐诗三百首第34首王昌龄的《塞上曲》,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二卷五言乐府。

塞上曲作品原文

塞上曲

王昌龄

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塞上曲》原文翻译赏析-王昌龄-五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塞上曲译文注释

译文一

秋蝉在空旷的桑林里鸣叫,八月里征人行在萧关大道。

塞内塞外的天色一派冬寒,极目而望到处是枯黄芦草。

从来幽并二州的征戍勇士,都和那黄沙尘土一同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的游侠儿,只知夸耀自己的紫骝马好。

译文二

这八月间的萧关古道上,只有蝉在空旷的桑林间鸣响啊。出塞而又入塞啊,到处都密生着黄色的芦苇。自古以来的幽州、并州男儿啊,都和那战场风沙一起老去。不要仿效那些游侠少年吧,他们只会夸耀自己的坐骑如何良好。

注释

塞上曲:别本作《塞下曲》。《塞下曲》和《塞上曲》都出自汉乐府,属《横吹曲辞》,多描写边塞战争。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说:“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

空桑林:别本作“桑林间”。

萧关:关隘名,在长安以西,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方。

复入塞:别本作“入塞寒”。

黄芦草:即芦苇。

幽并:幽州和并州,古幽州大致等同于今天河北省北部以北地区,直到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古并州大致等同于今天的山西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两地皆为汉族与游牧民族杂处,民风剽悍之地。

皆共尘沙老:尘沙一作“黄沙”,别本此句也作“共向沙场老”。

游侠儿:指好交游、重然诺、轻生死,敢以武犯禁的年轻人。

矜夸:自夸。

紫骝:紫红色的骏马之名。

《塞上曲》原文翻译赏析-王昌龄-五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塞上曲作品鉴赏

赏析一

本诗是王昌龄反战的边塞诗之一。诗描写征戍者出征塞外老死荒漠的凄惨境遇,以此警戒人们不要恃勇矜夸,遭此同样不幸。全诗通过对蝉鸣、黄芦草等景物描绘,极写塞上的秋寒萧瑟,慷慨动人,很好地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全唐诗》录此诗为王昌龄四首《塞下曲》的第一首。无论“塞上”、“塞下”,都是借用古乐府名,述军旅之事,或解此诗为非战,意在讽谏唐玄宗勿穷兵黩武,恐怕不确。

前四句述八月秋景,用以起兴。为什么定时为八月呢?原来秋高气爽,马儿正肥,从来游牧民族南下骚扰大都选在这一季节,也就是说,盛唐时的北疆之战,大抵正在八、九月间。而且按照古人将四季以附五行来说,秋季属金,乃主刀兵。这个时候桑林将凋,寒蝉正鸣,芦苇凄黄,烘托出一片萧条景象。接着诗人说北地的男儿大多与黄沙共老,言下之意是这些人大多老于或死于疆场,几乎一辈子都在作战。写到这里,笔锋突然一转,说不要学那些游侠少年,只会夸耀自己的坐骑如何良好。当时的所谓“游侠儿”,大抵是些豪强子弟,家中富裕,故而乐于交游、轻财仗义,乃有“矜夸紫骝好”语。但是这些“游侠儿”虽轻生死,却往往意气用事,以武犯禁,并非真能为国效力,驰骋疆场者。所以此诗并非反对战争,也无反对穷兵黩武意,只是崇公战,反私斗而已。诗人将“幽并客”与“游侠儿”作对比,意为真正男儿就当效力疆场,而不应该只在内地驰骋纵横,甚至横行不法。王昌龄之鲜明爱憎,就此毕见。

赏析二

塞上曲,出自汉乐府《出塞》、《入塞》,为横吹曲辞,唐为乐府新辞。本诗是王昌龄反战边塞诗之一,描写了塞上的秋寒萧索,出征塞外将士老死荒漠的凄惨境遇,警戒青年人不要像“游侠儿”一样恃勇矜夸。

全诗以写景起笔,通过描写边塞秋天景色营造出一种肃杀悲凉的氛围。“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悲鸣的秋蝉;凋落的桑叶;齐步行进在八月萧关大道上的一队队戍边士兵;塞内塞外都是由枯黄的芦草覆盖的苍茫的原野,在秋风侵袭下透出刺骨的寒意。这四句诗都是对边塞景象的描写,秋意浓浓,寒苦悲凉之意仿佛历历在目。

诗的后四句主要写戍边的情境。“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来自幽州和并州的勇士,青春年华都挥洒在边疆战场上;接着,诗人发出对时事的喟叹,感慨与同情并发——“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奉劝好胜的青年人莫要像那些逞意气而轻视生命的人,只知道炫耀自己的骏马来显现自己的勇猛。诗人以凝练的语言传达出充沛饱满的感情,声声实在,句句真情,让全诗读来意气昂扬,慷慨动人。“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相得益彰,抒发了诗人的悲壮情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不顾将士死活的戍边政策的不满和阵亡将士的沉重哀悼,抒发了浓厚的反战情绪。

《塞上曲》原文翻译赏析-王昌龄-五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塞上曲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

字号:字少伯

籍贯:京兆(今陕西西安)

作品风格:雄健清朗,意深韵长

诗人小传:

王昌龄(约690年~约756年),字少伯,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早年贫贱,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词,授汜水尉,因事贬谪岭南等地。开元末返回长安,改授江宁丞,安史之乱起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诗人均有交往,诗作以七绝见长,能以极短的文字概括极丰富的社会内容,尤以登第前赴西北边塞所作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最受推崇。后人誉之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今存诗一百七十余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