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下江陵》原文翻译赏析-李白-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时间:2024-02-06 09:07

唐诗三百首第262首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下江陵》,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十卷七言绝句。此诗的成诗时间存在不同的说法,一说为开元年间李白初出夔门时作,一说为乾元二年因永王李璘事流放夜郎,遇赦时所作。但无论是何时所作,这首诗表达的都是诗人乘舟由白帝据高顺流而下江陵时,那种“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的欢快心情。其中“猿声”一句有设色托起之妙,若无此句,全诗则过于直白而无味,诗人若等闲道出,写出瞬息千里,有如神助,这便是太白诗之风概。

早发白帝城/下江陵作品原文

早发白帝城/下江陵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下江陵》原文翻译赏析-李白-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早发白帝城/下江陵译文注释

译文一

清晨辞别彩云里的白帝城,一天就到达千里外的江陵。

两岸的猿猴不住声地啼叫,轻快小舟已过了万重青山。

译文二

早晨,我辞别了如在彩云之间的白帝城,前往江陵的千里路途啊,竟然一天就抵达了。耳闻得两边岸上猿猴啼鸣不停,眨眼间轻快的小船已经超过了万重山峦。

注释

下江陵:别本题为《白帝下江陵》,或《朝发白帝城》、《早发白帝城》,发是启程之意。

《早发白帝城/下江陵》原文翻译赏析-李白-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早发白帝城/下江陵作品鉴赏

赏析一

后人点评:

清人宋顾乐:读者为之骇极,作者殊不经意,出之似不着一点气力。阮亭推为三唐压卷,信哉!(《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卷三)

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受永王李璘案的牵连,被流放夜郎,行到白帝城遇赦,随后他乘船下江陵,在去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写诗人在早晨,从彩云缭绕的白帝城离开。“彩云间”三字,既体现了白帝城的地势高,同时也流露了诗人内心的愉快舒畅的心情。

正因为白帝城地势非常高,所以,江水落差大,诗人乘舟而下,速度非常快,所以有“千里江陵一日还”之说。这里“千里”空间之远和“一日”时间之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了行程之快,快捷无阻地行舟江上,加上诗人遇赦,可想而知,诗人行舟江上当是备感神清气爽。“还”也暗含了诗人归心似箭,心情舒畅之感。

接着诗人写到了在行舟的情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在江中不断地听见两岸的猿猴啼叫声,不知不觉间轻快的小舟已经驶过了万重山。这里“啼不住”表明两岸辕啼不断,但是,如果船行缓慢,辕啼声应该是悠长的,那么,这里猿啼不断就侧面衬托了行舟的速度之快。一个“轻”字,不仅表现的是船行轻快,也体现了诗人历尽艰辛,现在前途开阔的畅快心情。

这首七绝诗风格轻松明快,清新俊朗,充满动感,流畅飘逸。感情饱满充沛,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历尽艰辛后的轻松快感。

赏析二

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从四川下江陵的舟行情景。全诗写景抒情融汇自然,可谓绝唱。首句写开船时的情景:清早辞别白帝城,白帝城在江边的山顶上,云雾缭绕,初升的太阳把云雾照射得五光十色。从山下仰望,白帝城像是藏在彩云中间。接着,诗人生发了古人“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之论,愉快地写出“千里江陵一日还”。三、四句是进一步对第二句加以具体描述:一路行来,两岸猿声回荡不止,就在倾听之际,顺流直下的快船已经驶过万重山峦。用“猿声啼不住”和“轻舟已过”相互映衬,描绘出一幅极其雄伟奇丽的祖国山河画图,充分表现出诗人不畏重山湍流险阻,挺立于飞速的船头,勇往直前、豪迈奔放的气概。

此诗有内外两重意。外在的表现,是言事。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李白牵扯进了永王李璘谋反一案中,因而被判流放夜郎,他自长安启程,行至白帝城即遇赦,于是乘舟东返,出峡时作了这首诗。通篇粗看来都是言事,并兼及言景,首句言早晨离开白帝城,次句言一日即到江陵。南朝盛弘之《荆州记》云:“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余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可知“千里”应为“千二百里”的约数,从白帝到江陵,风疾时一白昼即至,确有其事,并非李白的夸张。开篇云白帝城如在“彩云间”,是言地势之高,由高就下,势如奔马,就此引出“千里”、“一日”的说法。观前半段,真畅快淋漓,似两腋生风矣。

赏析三

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李白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夔州白帝城,遇赦得还。李白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下江陵,故诗题又作“下江陵”。本诗是一篇富于意境的经典名篇,诗人把疾迅的舟行和两岸景色风物融为一体,通过飞舟疾下的画面生动表现了他获赦的喜悦欢快心情。

首句写早上开船时的情景:诗人清晨辞别江边山顶上的白帝城,此刻白帝城云雾缭绕,云雾在初升的太阳的照耀下显得色彩缤纷,非常漂亮。诗人从山下仰望,白帝城就像藏在彩云中间一样。“彩云间”三字,极写白帝城的高峻,为全篇写船下水行快做好铺垫。这一句同时交代了辞别的时间是彩云萦绕的早晨。诗人在这曙光初灿的清晨,告别白帝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江陵之远,舟行之迅速。“千里”形容路程之远,“一日”说明行舟之快。“千里”和“一日”,诗人用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做悬殊对比,更加突写了船快。更妙的还是“还”字,将诗人急于“回家”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隐隐透露出诗人遇赦还乡的喜悦。

三、四句转到对途中两岸景物的描绘上,实际上是对上句的具体描述。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何以“啼不住”呢?只因舟行如飞,两岸风光目不暇接,诗人听着不绝于耳的猿啼声,不知不觉,“轻舟已过万重山”。“轻”字再次强调舟行之快,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心情舒畅、归心似箭。“猿啼不住”与“轻舟已过”相互映衬,描绘出一幅雄伟壮丽的锦绣山河图,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毅然前进的胸襟和气概。

全诗洋溢着诗人经过艰难困苦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雄峻而欢悦,使人神远。

《早发白帝城/下江陵》原文翻译赏析-李白-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早发白帝城/下江陵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字号: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籍贯: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

作品风格:豪迈纵逸

诗人小传: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一说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唐朝最富盛名的浪漫主义大诗人,人称“诗仙”。

李白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漫游各地,曾多次写诗干谒权贵,但未得回应。直至天宝元年(742年),他才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其文章风采名动天下,也深受唐玄宗的喜爱。但玄宗只是待其为文学弄臣,这使志向高远的李白深感痛苦,再加上权贵的谗言,他在京仅三年即弃官而去,继续漫游生涯。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投入永王李璘幕府,想要为国效力,但李璘旋因与唐肃宗争位而败死,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在今天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去世。

李白为人洒脱不羁,傲视权贵,他的诗歌也鲜明地反映了个性,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形式多变、种类浩繁,想象奇特、气概豪迈、情绪激昂,开创了唐诗一大高峰。从艺术成就来说,他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传统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模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意随性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以表达无尽情思。贺之章初见即赞其为“谪仙人”,杜甫写诗称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诗的高峰向来“李、杜(甫)、白(居易)”并称,李白占其魁首。

唐诗常识

盛唐是唐诗的高峰,这一时期以“吴中四士”(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和包融)为开篇,进而产生了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从张九龄到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逐步走向成熟,并形成其清高超脱的诗风。同期的边塞诗代表人物则有高适和岑参。继而风格新奇多变,文采华美无双、内涵深邃悠远的李白、杜甫横空出世,成为绝代之魁首。

后半段更渲染途中行进之速。“两岸猿声啼不住”,山中有猿,所过一山又是一山,因舟行疾,故前山猿鸣直接后山猿鸣,故云“啼不住”。从白帝直到江陵,所历万山,因舟船轻巧,故疾行如风,转瞬即过。前半段为写事,后半段则摹景,所言不外如是。

可是再往深一重咀嚼,此诗其实是在言情,是诗人抒发得脱囹圄的轻松、畅快心情。“朝辞白帝”,即是告别了被流放的生涯,返回江陵,则是返回正常人的生活,内心怎得不喜?猿声本有哀怨凄怆的意象,猿声耳畔掠过,亦为告别往昔苦痛的日子;此刻的水上轻舟一如诗人轻松的心境,万重山峦,无数坎坷,瞬间便即扫过,不再为意。

全诗似纯写事、写景,不着情语,但情绪自在。即便并不深读,仅就表面上看,轻快远行,目的地转瞬即到,诗人的热情奔放、轻松愉悦,亦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足以感染读者。

【相关阅读】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