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蓼莪》原文赏析-诗经《雅》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8 01:51

小雅·蓼莪原文

小雅·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缾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报!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诗经

《小雅·蓼莪》原文赏析-诗经《雅》

小雅·蓼莪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孝子思亲”,就是一个孤儿在思念他死去的父母。这首诗写得非常感人。在我的童年时代,家家户户办丧事,都要专门请人朗诵这首诗,来追悼死者。当时还有一种专门职业,叫謌生,一般是十几岁的年轻娃娃,他们在追悼会上哀音切切地读这首诗,听得人要掉眼泪。

蓼字本音是liǎo,一种草本水生植物,它的花叫蓼子花,经常被写入诗中。但在这首诗里,它是作形容词,读音也变了,读lù。“莪”是一种类似青蒿的野生植物,可以入药,民间叫“莪蒿”,湖广一带又把它叫“抱娘蒿”,我们在《菁菁者莪》里面已经讲过。

1.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2.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3.缾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4.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5.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6.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7.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前面两章,都是这个孝子在怀念父母,感念他们养育自己很辛苦,而自己没有出息。“蓼蓼者莪”,是说植株高大,远远看去好像既可以食用、又可以入药的莪蒿,但走近一看,才知道那不是莪,而是野蒿和蔚草:“匪莪伊蒿”“匪莪伊蔚”,而这两种野草都是既不能吃、也没有其他用处。这是这个孤儿在自责,说自己少年时代想得很美好,以为长大了可以好生孝顺父母。结果自己不成材,到头来既没有当官,也没有先富起来,平头百姓一个。父母累出病了,自己也拿不出钱来为他们医治,眼看着他们带病操劳,劳累一生。想起这些,只有哀痛复哀痛,所以他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哀之又哀,谓之“哀哀”;劬劳者,劳苦也;劳瘁者,带病操劳也。这两段的音节极其哀伤,十几岁的謌生读起来,童声哀切,催人泪下。

第三章仍是比喻,也是很深沉的自责,说自己不成材,不仅自己丢人现眼,还给父母带来耻辱,一个人穷成这个样子,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早点去死:“缾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缾”在这里是指酒瓶;罄者,尽也,这里指酒倒空了;罍读音léi,是装酒的坛子,古人宴会饮酒时,酒席中间要摆一大坛酒,再用小瓶分到各个席位上。这种坛子上面通常画着雷云纹,所以叫罍。耻者,耻辱也。如果瓶子里面都没有酒来待客了,那就说明酒坛子没有酒了,所以说空酒瓶子是给酒坛子丢了脸。这是说自己贫穷得这个样子,给父母丢了脸。这就是良心自责,恰好和现在有些人的思路相反,他们是自己没出息就怪父母,嫌父母没为他安排好的出路,真是岂有此理!鲜者,少也,“鲜民”就是小民,什么都没有的一个穷老百姓;“不如死之久矣”是说“我早就该死了”——这个孤儿自责到如此地步,他一定还有很多哀痛没有说出来,不然不会如此伤心。我们完全可以推想:是不是他无钱为父母投医保?或者父母治病的时候用不起进口药?总之他一定是觉得父母之亡和他的贫穷有关,当然也暗含着对世道不公的谴责。话语质朴而情感强烈,隐忍在心而哀怨无尽。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者,这就是“怨”,这就是“诽”。

第四章还是写他的哀伤,说自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走到哪里都满含忧伤,回到家里也找不到家的感觉:“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怙”和“恃”意思都一样的,都是我们现在说的依靠;出者,出行也;衔者,包含在心也;恤者,忧伤也;入者,回家也;靡者,没有也。“入则靡至”就是回到家中也不像到家了。为什么?父母不在了,到处空荡荡的,哪里能有家的感觉呢。这两句诗,把孝子的伤痛写得入木三分。这种感情古今相通。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有一首《无家别》,一个退伍士兵打了仗回来,结果家中一个人都没有了,全都死光了,就剩他一个人回来,这还像什么家?他就伤心之至,说“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人活在世上,连个可以道别的家都没有,这老百姓怎么当啊!

第五章写得更好。它一连用了九个动词,来写父母的辛劳:生我,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腹我。“父兮生我”是说父亲给了我生命;“母兮鞠我”,从汉代至今,研究《诗经》的专家都解释为“母亲养育我”,不准确,因为后面还有“畜我”“育我”,就是养育的意思,所以“鞠”字一定另有含义。我从文字学上找到了答案:“鞠”字右边的“匊”既是声符,也参与了字义,请看它的篆文:。这是个象形文字:一只手抓了一把米。这是什么意思?古代说的米是小米,怎么样才能把小米抓得牢?手要使劲捏紧,所以你们看那个手指都是收缩拢来的,这个动作就叫“匊”。从它孳生的各个字都有这一层意思:我们说的“鞠躬”,躬是身体,鞠就是站起来身体弯下去。古人踢足球叫“蹴鞠”,蹴是动词,而“鞠”代表球,那是用皮子缝拢收圆而成的。还有我们常见的菊花,花瓣也是包起来的。有了这些旁证,我们就知道“母兮鞠我”是什么意思了:母亲怀胎,如手掬物,裹护着我的身体。“拊”是轻轻拍打,那是母亲哄孩子睡觉时必有的动作;“畜”是畜养,指当妈的要抱着孩子哺乳;顾者看护也,照料也,父母亲随时要照看着孩子,提醒他不要去危险的地方,提醒他该吃了、该睡了,这就叫“顾我”;复者一来一往也,每当孩子有了要求,比如要吃这个吃那个,要玩什么东西,父母都会响应他,这个就叫“复我”;“腹我”者把我挂念在心也,无论娃娃走到哪里,还是回到家中,父母都会挂念在心,这就叫“出入腹我”。这是何其绝妙的诗呵——词汇的丰富和准确,正反映了思念的真切,反映了这个儿子对父母之爱体会至深!我们今天还有多少人会这样写?有多少人这样去体会过父母之爱啊?说来说去就是一个“爱”字。大家不要忘了,同志友爱、对事物热爱、男女之爱,都是这个“爱”。这些感情和父母之爱是一样的吗?语言毫无个性,是因为对生活没有独特体验,是因为对父母感情不深了。

思念这么痛切,这个孤儿就觉得父母之恩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回报的。这种心情让他痛苦之极,发出呼天抢地的哀号:“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里的“之”是代词,就是“这个”,“欲报之德”就是我想要报父母的这种恩德;但是父母已经去世,无法做到了,所以他说“昊天罔极”。昊者,大也;罔者,不公正也,不应该也;“极”的本义是最高点,极点,“罔极”就是不公到了极点。顺便提醒大家一句:现在那些古装电视剧里,好多皇帝都在“登基”,这是什么意思?登到基础上面去?都弄错了!应该是“登极”。

这个孝子为什么会这么遗憾、这么痛苦?因为家庭贫穷,父母亲死在家里,他都没能回去送终。为了谋生计,他还在外面,不是当兵就是在服劳役,总之是身不由己的处境。而且走到了南山,就是终南山,秦岭北部最高的山。他又不能自由行动,就只能对着高山和大风,悲痛发问:人家都能养活双亲,为什么我就不行?为什么我就不能为父母养老送终?这就是最后两章的内容,它让我们回到了这首诗的诞生现场:“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烈烈者,列列也,指终南山很多的山峰列队耸立;飘者,飙也,“飘风”就是大风、飓风;“发发”是风声的象声词。民者,他人也,别人也;“谷”作动词是养活之意;害者,受害也、灾害也,这里是这个孤儿的心理感觉,他觉得不能为双亲养老送终的遗憾,对他来说完全像一场灾难。律是借字,通“嵂”,嵂嵂者,山势之险峻也;“弗弗”也是大风的象声词;卒者,完也,结束也;“不卒”就是不能够终养父母。面对终南山一排排险峻的山峰,面对着呼呼作响的无尽山风,这个孝子满怀怅恨,怨痛无已。全诗就这样结束了。

当然,这首诗的一些观念,和我们现代生活已经有距离了。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可能要求今天的人,都像这个孝子,像他所希望的那样去对待父母。你只要对老人尽赡养义务,在外头按时把钱寄回去,能经常打个电话问个安,就已经算很不错了,很多要求就做不到了,但是对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我们要去领会,要去理解它所表达的深刻的人性。

更多诗经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