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风·鸱鸮》原文赏析-诗经《风》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3 20:52

豳风·鸱鸮原文

豳风·鸱鸮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诗经

《豳风·鸱鸮》原文赏析-诗经《风》

豳风·鸱鸮赏析

周朝的建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头等大事。首先是周朝提出的很多观念,制定的很多制度,从社会治理到个人生活各个方面,都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无论利弊,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第二是周朝对商朝的取代,发生得非常突然,短短几个月内,一个边远地区的诸侯,在力量还非常弱小、与中央政府的兵力根本无法相比的情况下,就把它推翻了。其间虽然有很多重要的宣传思想工作起了作用,比如吕尚(就是姜太公)把天空飞过的大雁说成是上天派“空军”来声援我们;又比如周武王在牧野决战之时,成功地收买了殷商军队的一些将领,导致他们临阵倒戈,等等。但决定这场战争胜败的很重要的一点,还是殷纣王暴虐无道,人心丧尽。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周民族为中华民族带进了“仁”的概念,虽然它和“殷人鬼”(就是殷商王朝的很多大事都要问卜于鬼神)的基本原则明显冲突,但它很能争取民心,给我们留下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重要启示。当然,这场战争打得非常艰苦。建立周朝(西周)还不到三年,周武王就死了,很多基本的制度都还没有建立起来,所谓“天下未宁而武王崩”。周武王在遗嘱中明确让周公辅佐周成王,而周公自始至终尽心尽力,不仅忍辱负重、东征平叛,还做了很多制度性的文化建设,叫做“制礼作乐”。后来经过孔子和汉儒的宣讲、整理,使得周礼不仅在典章制度方面,而且从人伦理念、精神气质的层面,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打下了很深的烙印。

周公名叫姬旦,是武王几十个兄弟中间的一个(也有传说是“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就是说文王有一百个儿子),当时才二十多岁,由于他在武王讨伐殷纣王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武王对他非常信任,把他和吕尚视为左膀右臂,所以武王死的时候,在遗嘱中指定周公“代理国政”,就是辅佐周成王。这就引发了“三监之乱”,而且民间还传出许多诸如“公将不利于孺子”之类的流言。《鸱鸮》这首诗,就是周公在东征期间,知道管、蔡等人制造的流言在镐京城里传布,为了向周成王表明心迹,所写的一首寓言诗。当时周公不过二十多岁,可以说还是个青年诗人。他把管叔、蔡叔这些人比作鸱鸮,把周王朝比作一个鸟窝,他自己则是那个为了修复这个鸟巢而辛勤操劳、还要含垢忍辱的鸟妈妈。鸱鸮就是猫头鹰,是昼伏夜出的猛禽,叫声“哦呜-哦呜”地,凄厉恐怖。英语里面,猫头鹰这个单词“owl”的发音就是拟象其叫声。猫头鹰不仅叫声难听,而且还会夜袭鸟巢、攫食人家的雏鸟,所以被古人视为恶鸟,它在我们中国文学中的形象一直就不好。

还要请大家注意:我们中国的古人造字,也说明他们对猫头鹰的习性观察得很细致。这个“鸮”也可以写作“枭”。我们看这个字,下面是一棵树,上面是一只见头见身还看得见眼睛的鸟,但就是没有脚,为什么没有脚?它是个会意字:因为猫头鹰自己不筑巢,而是选大树的树洞做窝,它的脚爪在树洞里面!由此可知古人造字之妙。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鸱鸮》。

1.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

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2.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3.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

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4.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

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诗的第一章,是说管叔和蔡叔已经蛊惑了周成王,还要毁坏我们周朝的天下,而我们的天下是来之不易的,我现在辅佐天子、治理天下,也是出于爱心、非常辛苦的。既者,已经也,取者,夺走也。成王年幼不懂事,听信了管叔、蔡叔的谣言,周公认为这等于是管叔和蔡叔把周成王的心和头脑都夺去了,所以说他们“既取我子”。无者,勿也、不要也;室者,居所也,这里是指周朝的江山社稷。恩者,恩爱也、感情深厚也;勤者,勤苦也;“斯”是虚词,只是表示说话的语气;“鬻”通“育”,就是养育;“闵”是“怜悯”的“悯”的异体字,这里是“痛苦”的意思。“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是说对于辅佐未成年的天子,我是深怀感情,任劳任怨地,就像鸟妈妈养育幼雏一样,累得可怜。

第二章,周公继续深化这个比喻,既是表白,也是提醒:我眼看着天下要出乱子,要赶紧想方设法来修补,就像那个鸟妈妈在将雨之际,要去撕扯桑树皮来缠敷破败的鸟窝一样;而管叔蔡叔这些下贱之人,还要趁机来造谣欺侮我。迨者,等待也;彻者,扯也、撕扯也;彼者,那个也;桑土者,桑树之皮也。桑树皮为什么叫“桑土”呢?不奇怪:农田的表层熟土才叫“田土”,下面就是烂泥或岩石层了,所以“土者地之皮也”,所以桑树皮也可以比之为“桑土”。绸缪又是一个连绵词,和缠绵相通,我们在《唐风·绸缪》里已经讲过,这里是从缠裹引申出的修补之义,就是指修补那个眼看要被毁掉的“我室”。牖这个字现在写误了,那个“甫”应该是“用”字,做声符,它是指屋子背面的窗,户是房子前面的门。今者,现在也、当下也;“女”通“汝”;下者,贱也;民者,人也,并无今天的“人民”之义。“今女下民”就是“现在你们这些贱人”,这是周公在骂管叔和蔡叔。或者,可能也;予者,我也。“或敢侮予”就是“可能还要攻击我、欺侮我”。

第三章的“拮据”又是一个连绵词,“予手拮据”就是我的手都僵硬了、不能运转自如了,这里是指捉襟见肘、应付不过来的意思。这句诗也是我们至今还在用的“拮据”这个词的出处。所者,尚也、还要也;捋者,采摘也;荼者,芦花也。芦花松软,可以保暖。“予所捋荼”和后面的“予所蓄租”,都是指鸟妈妈还要修补鸟窝窝。蓄者,续也;租者,苴也;都是通假字。前一个字好理解,后一个字不常用,它的本义是用来垫鞋子的茅草:那个时候的鞋子不能保暖,天冷了就要用松软的草垫在里面。这两句诗是说鸟妈妈要去采摘芦花、茅草来垫鸟巢。“口”在这里指鸟嘴,这个“卒”通“瘁”;瘏者,病也。因为鸟妈妈采集这些材料都是用嘴衔来的,为了修补鸟窝,太过操劳,嘴巴都像累病了,这就是“予口卒瘏”。为什么这么劳累呢?“曰予未有室家”——说到头来,我们的家还没修好、落脚过夜的地方都没有啊!不这样操持修补,风雨来了怎么办呢?周公真是痛木了!曰者,说也,表白也。这里的“家”作动词用,居住之义。

最后一章,周公感叹自己的艰难处境,就像那个鸟妈妈一样,累得不成样子,身上的羽毛已经发干了,尾羽也乱七八糟的了,但是看着自己的鸟巢,还是觉得很危险,雨打风吹之际,担心它摇摇欲坠。它实在没有办法,只能痛苦悲惨地啼叫。“谯”通“焦”,“翛”通“萧”,前者指发干得像烤焦了一样,后者指破败之状。因为鸟儿的羽毛需要经常用嘴去梳理、润湿,才会有光泽,现在它累成这个样子,哪里还有功夫去梳理羽毛呢?所以就落得“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但它还是担心“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翘者高也,可引申为危险之状。它怎么办呢?只好一边操劳,一边发出哀切的警告,这就是“予维音哓哓”。维者,只有也;哓哓是象声词,是鸟儿惊恐担忧的叫声。在这首诗的最后一章里,周公把自己的痛苦和悲惨写得哀哀动人。

周公不仅是个优秀的诗人,而且他的人格也非常伟大。他不会因为这个局面不好维持,就干脆自己把周成王取代了。周公不是那样的人。他想的是要江山传之久远,要制定一个可以避免动乱的制度,所以他下定决心,无论多么艰难也要坚持下去。请大家记住:这个时候的周公只有二十多岁,一个青年政治家,就是这么伟大,也是如此真诚,所以才会有《鸱鸮》这样的好诗。

更多诗经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