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真诚的秉性卓杰的诗才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1 17:23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小时候,因过人的聪慧遐迩闻名,被人们呼为“神童”。景德元年(1004),他刚满13岁,朝廷宰臣张知白把他推荐给真宗皇帝。恰巧,真宗正在主持进士殿试。为了考查他的才能,就让他跟全国考生一道参加进士考试。在唐宋时期,要想获得进士参考资格,要通过层层筛选,就像从万吨矿砂里筛选出金子那样,是谈何容易的事;今天,真宗竟把这样的机会轻易地赐给他,真无异于天上掉馅饼!因为按照当时的擢才机制,进士考试是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如果你能顺利通过的话,无疑就在你的脚下铺开了一条通向达官显贵的金光大道,从此飞黄腾达,也许并不是很渺茫的事。当然要想通过考试也不是件容易事,进士考试是由朝廷出题,考试内容常常是你始料所不及;还有规定的完稿时限,要写好这种限题限时的急就章,不但要有广阔的知识面,还要靠敏捷的思维度,所以有不少考生尽管磨穿铁砚、坐破寒毡、读遍经书、熬白须发,还是不能通过进士考试,只得穷愁潦倒一辈子。说来也真是凑巧,当试题揭晓之后,晏殊发现,自己在10多天前竟无意中就这个题目做过一篇赋。既然有了宿构,只要稍加润色,准可以交头卷。如果这样,谁不夸是倚马可待的奇才?赢得光明的政治前景是可以预期的事。照一般人看来,这真叫“天作之美”!可是,晏殊偏偏不这样看。他觉得,这是一种“投机取巧”行为,这对其他考生来说太不公平。于是他对真宗皇帝实话实说:“我在十来天前已经做过这篇文章,文稿还在这里,请皇上另外给我命题吧!”你说,这种只追求公平正义,毫不考虑个人利益的思想情怀,这样实话实说的诚实态度,在茫茫人海中能找出几个人呢?国家挑选人才,既要有超群出众的才华,更要有正直无私的品德,像晏殊这样德才兼备的年轻人,教真宗皇帝怎能不打心眼里喜爱呢?

真宗马上赐给他同进士出身,并委以官职。这时候,朝野安定,社会承平。真宗特许朝廷臣僚宴饮取乐。于是,市廛酒肆、歌馆青楼都成了朝臣们娱乐的场所。士大夫们夜以继日地纵情宴饮,晏殊却关在家里读书,整天跟兄弟们探讨学问。有一天,忽然从宫里传来皇帝的批示,任命晏殊为东宫官员,辅佐太子。古时候,太子号称“储君”,是未来的皇帝。辅佐太子,那意味着将成为朝廷政要。那么多达官显贵、宿彦通儒,皇帝都没有选上;这样的美差事却单单落在一个入仕不久的年轻人晏殊头上,不但大臣们不理解,连晏殊自己也深感意外。后来皇帝解释说,近来大臣们都去寻欢作乐,只有晏殊关在家里读书,像这种谨慎厚重的人,不正适合在太子身边吗?面对这有目共睹的事实,大家也认为皇帝是明智的选择,大臣们都心服口服。晏殊却不以为然,他又向皇帝实话实说:“我不是不喜欢寻欢作乐,只是因为家里穷、没有钱;如果有了钱,我也会去寻欢作乐。”

像这种毫不隐瞒实情的诚实人,真称得上心口如一,襟怀坦荡;这难道不是难得可贵的品质、最可信赖的股肱之臣?真宗考虑年轻人可塑性强,太子有这样的人在身边,不是正可造就出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良好品格?于是,真宗对他更加宠爱了。

仁宗庆历年间,晏殊果然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当上了宰相,位极人臣。后来出知过永兴军,晚年因疾归京师,留侍经筵。卒赠司空,谥元献。终其一生,仕途通达,这当然得力于他的政治智慧,恐怕也与他诚实的性格有关。

据《郡斋读书志》说:“殊性刚峻,幼孤笃学。”他博学多识,平生雅好宾客。叶梦得《避暑录话》说他“每有佳客必留”。而且最爱提携后进。北宋文坛知名人物范仲淹、欧阳修都出自他门下。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就说过:“晏元献公文章擅天下,尤善为诗,多称引后进。”宋人魏泰撰写的《东轩笔录》中还举出了这样的例证:晏殊在执政期间,宋祁在翰苑供职。晏殊很欣赏他的才华,于是在近旁专为宋祁买了一所房子让他居住,以便朝夕相见。在中国古代,嫉贤妒能,文人相轻的恶习沿袭不衰,晏殊作为朝廷政要,竟然如此爱惜人才,实在弥足称道。

晏殊不但是北宋初期的政坛巨擘,也是声名显赫的文学家。在北宋文坛以词学知名。因为社会承平日久,他的大部分词作是反映富贵优游的生活。留连诗酒,歌舞升平常常成为他词作的主要内容,词的风格也显得雍容华贵,词的语言更是珠圆玉润,他词作的结集也是用《珠玉词》来命名。由此,在北宋文坛,他获得“富贵闲人”的戏谑!

其实,晏殊更是一位多产的诗人,据他的门人宋祁在《笔记》中说:“晏相国,今世之工为诗者也。末年见编集者乃过万篇,唐人以来所未有。”钱钟书也说:“假如这句话没有夸张,那么晏殊作品之多超过‘六十年间万首诗’的陆游。”(《宋诗选注》)遗憾的是,这一万多篇诗都散失了,没有留传下来。宋祁在《笔记》中的解释是:“晏不自重其文。”也就是说,他不很看重这些作品,写诗往往不留底稿,时间一长,也就渐渐散失了。尽管到清初有人搜辑成《元献遗文》一卷,后来又有人作了些“补编”和“增辑”,可还是觉得作品寥寥。

《郡斋读书志》这样评价他的诗:“抒情寓物,词多旷达。”深受时人推重。

晏殊-真诚的秉性卓杰的诗才

还是说说他的诗作吧——

古往今来,爱情是人们常说常新的话题。有的人乍一相逢就海誓山盟、爱得死去活来,可是又有几个人不是逢场作戏?晏殊真的是诚实人,诚实人对爱情的态度迥然不同:当他离别伊人之后,相思日炽,不光是用酒精麻醉痛苦的神经,还想凭借鱼雁探寻伊人的芳讯!情的缠绵,爱的执着,不由你不为之动容!请读他这首《无题》诗:

油壁香年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油壁香车”就是装饰华丽的精美香车。无疑,是用来借代雍容华贵而又姿容妍丽的可人儿。一别之后,再也无缘相见了。芳踪难定,犹如巫山云雨虚幻无凭。一开章,从笔端倾泻的不正是一股失望与怅惘的情感之泉?

如今,无论是院落里,还是池塘边,沉浸在如水月华中和淡淡春风里,只有梨花如雪、柳絮轻扬,景物不殊,却伊人不见!往日的密约幽欢,只能幻化为刻骨铭心的思念和难以泯灭的记忆!

不是说一醉解千愁吗?连日来的狂饮滥醉,本来是想借酒精的力量来麻醉痛苦的神经,哪知酒醒之后依然是咀嚼无涯的寂寞!更何况在这寒食禁烟的暮春天气里,触目伤怀,怎么耐得住这么境况的凄凉与萧索呢?

多么想凭借多情的鱼雁寻探伊人的芳讯,可是,哪儿不是山高水远、阻碍重重?纵有尺书,又何从寄达呢?

他陷入苦苦的思念中……

晏殊-真诚的秉性卓杰的诗才

还有一首是《示张寺丞、王校勘》的诗,就是写给门人张先和王琪的: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梁园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清明假期还没有开始,秀野踏青尚须时日,还是一个人在园子里幽静的小路上来回转转吧。

暮春天气,乍暖还寒。这几天又是这么阴晴不定。搅得人冷飕飕的;今天,在阵阵落红中又飘起了蒙蒙细雨。昨天晚上也许是多喝了几杯,宿酲未解,还残存着几分醉意,可是又碰上这么个阴沉沉的天气,怎禁得住再喝它个满满一杯呢?

诗人用朦胧的醉眼,看看园中的暮春烟景;花谢花飞,昭示岁序运行的规律,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这归来的紫燕“似曾相识”,它不明明告诉人们又是一年?大化流转,青春难再,诗人顿生人生迟暮之感,心澜深处不由泛起淡淡的愁的涟漪……

记得历史上当年梁孝王在开封梁园招揽才士,时贤才俊,咸集梁园。司马相如、梅乘之流,各呈辞赋家的风采;如今,你们(指张先、王琪)何尝不可以效法《新唐书》中“青钱学士”张鷟,各自驰骋“万选万中”的才思呢?

诗章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不但对偶工丽、意象华妙,也蕴涵着韶光不驻、催人奋进的人生哲理,成为传诵不衰的千古名句,不只是受到读者的激赏,诗作者自己也很喜爱这两句。清代学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就说,晏殊在他的词作《浣溪沙·春恨》中就用过这两句,是因为“自爱其语工”,所以“不嫌复用”。说起这两句的创作过程来,《复斋漫录》中还给我们讲述了一则有趣的故事哩——

一天,晏殊偶然看到王琪大明寺诗板,大加赞赏,于是召他共同进餐。饭后,两人在小园里池塘边漫步,这时正值暮春时节,枝头落红阵阵,晏殊也许是有感人生迟暮、岁月催人,马上来了诗兴,当即吟出这么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虽是即景兴感,却也诗意盎然。晏殊当然很得意,可是尽管怎么冥思苦想,还是想不出对句来,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王琪却应声而对:“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非常高兴,立即任用他为馆内侍从。这当然说明晏殊爱才若渴,可是,不也可以证明晏殊对这一对句的喜爱吗?

晏殊还是一位富有睿见卓识的诗评家。

晏殊-真诚的秉性卓杰的诗才

厉鹗《宋诗纪事》引《归田录》就记载了这样的趣话:

“老觉腰金重,慵便枕玉凉”这两句诗装金缀玉,谁不说它显示出一种富贵豪华?晏殊却说,这只不过是暴发户的一种炫耀,并不能算富贵家语;还不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这两句诗,它虽然没有用“金玉”来装裹,却传达出一种富贵气象。诗坛都服膺为评诗的至论。

《宋诗纪事》引《西清诗话》说:晏殊罢相之后,当年受到他特别恩宠的门人宋祁,却对他极尽诋毁之能事,说了许多诬蔑的话,旁边的人都感到十分惊讶,晏殊只是写了首吊念苏哥的小诗:

苏哥风味逼天真,恐是文君以上人。

何日九原芳草绿,大家携酒哭青春。

刘苏哥原是一位歌妓,她与爱人密约终身,遭到母亲的坚决反对。苏哥为了忠诚爱情,坚贞不渝,驰马出郊,长恸而逝。晏殊在这首吊诗前写了段小序:

士大夫受人眷顾之恩,却随炎凉变态,翻云覆雨,不是连歌妓都不如吗?

《苕溪渔隐丛话》说,这段小序是指宋祁的。晏殊对宋祁这种“变色龙”的角色,固然嗤之以鼻,可是并不大声斥责,只不过把他同歌妓作对比,说他连青楼卖笑的歌妓都不如。这样讽而深婉,怒而不张,不正彰显了政治家的襟怀和诚实人的本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