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僧-闲爱孤云静爱僧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1 17:09

诗人有言“闲爱孤云静爱僧”。(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乍一读,似乎不伦不类:“云”,是没有知性、没有生命的自然物;“僧”,是有理智、有情感的人群。这两者有质的区别,怎么可以相提并论?仔细一琢磨,还真要算睿思妙悟:你看,天上孤云,无根无系,飘浮不定;人间僧侣,无挂无碍,云游四方。云的飘移,不犹如僧的行止?云浮在空间,纯白高洁,纤尘不染;僧皈依佛门,杜绝贪欲,超脱尘俗。云的本性,不俨若僧的情怀?这两者又该是多么相似!诗人们之所以爱云爱僧,不正是缘于云的特征与僧的情怀正契合诗人的人生意趣吗?

“僧”文学语言称“僧侣”,人们通常呼“和尚”。是社会风尚的嬗变,还是传统文化的式微?现代人们对这一群体性质的认识发生了历史性的发化:

无疑,影视文化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主流媒体。在影视荧屏上,只要出现和尚,就会有“少林寺”和“少林武功”。如果是得道高僧,不是剑仙大侠,定是武林高手,他们的武功该是何等了得!在人们心目中,“和尚”与“武功”几乎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代却不同,那些僧侣们不一定都有精湛的武功,却往往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就说唐代吧,有很多僧人其实就是知名的诗人,还荣膺“诗僧”的雅号哩!

唐代诗僧-闲爱孤云静爱僧

见一斑可窥全豹,这里试信手拈来几例:

先说诗僧王梵志——

原名梵天,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人,生活在唐初时期。他的诗通俗浅显,明白如话,在民间流传甚广。从内容看,多是劝世劝善的道德箴言,很像佛家偈语。因此,那些正统文人认为只能算“下里巴人”,不能进入诗歌艺术殿堂,因此有很多散佚失传。其实,他有些小诗语言活泼,形象生动,富有幽默讽刺意味。不但给我们以审美享受,也给我们有益的思想启迪。

如保存在敦煌卷子本里有这样一首诗: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

粗略一看,真的不失为弱小者的处世妙方:如果双方发生了矛盾,引发了争端,甚至吵闹、厮打起来了,自甘伏弱,决不争强好胜;无论是受到怎样不堪忍受的欺负与凌辱,至死也不到县衙去上告。用这样的法子来处理人际关系,纵然不敢奢望哀兵必胜,赢得路人的同情;最起码不也可以息事宁人,消灾弭祸?人们常说“冲动是魔鬼”,又何必那么计较呢?说这是“方便”法门,真的不错;说它价值百匹练(白色丝绸),货真价实!

可是细细一想,在这里诗人用“长伏”“至死”这些极端化字眼,就颇富讽刺意味了——

“弱肉强食”,自古皆然。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曾经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界存在着淘汰机制,人类社会什么时候不是在激烈竞争?这首小诗何尝不是讽刺那些自甘雌伏,委曲求全的人?它启示人们:与其落后挨打,何如奋发图强!

寒山是生活在贞观年代的诗僧。又名寒山子,长期居住在浙江天台山寒岩。据说他写了600多首诗,留存下来的也有300多首。他的诗内容多描写山水景物,语言质朴浅近,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如《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寒山山路幽深而暗淡,涧边又是那么冷落凄清。这里早就消失了行人的踪迹,只有时不时传来“啾啾”的鸟鸣声,更反衬出环境的清幽与寂静。在淅淅沥沥的风声中,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雪花。这里涧幽林密,从来没有见到过阳光,哪里知道什么季节更替,冬去春来呢?

也许读者认为,这里的环境太冷寂了。其实,这不正是借助环境气氛的渲染,活画出一位冷漠功利,超脱红尘,无欲无求,心如止水的高僧形象吗?

通篇句首都用叠字,不但增强了韵律的音乐美,也使诗章别饶情趣。

皎然,盛唐时期的著名诗僧。本姓谢,字清昼,是南朝宋谢灵运的十世孙。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居杼山。他的诗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与韦应物、陆羽过从甚密,互有酬唱;他又是著名的诗论家。且读他的《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陆鸿渐就是陆羽,对“茶道”不但很有研究,还撰写了专著《茶经》,后世有“茶圣”的美誉。他的新居虽离城不远,却要沿着荒野小路直入桑麻深处才能走到门前。宅外一抹疏篱,几畦丛菊。时序已届深秋了,菊花还没有绽放,大概是新近才种下的吧。门扉紧闭,敲敲门,不但没有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也没有。诗人虽然吃了闭门羹,还是不忍心离去。于是怀着一线希望问问西边邻居。邻人说,他往山中去了,常常要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才回来……

全诗用“赋”的手法,简直是一篇访故人不遇的诗性散文。

唐代诗僧-闲爱孤云静爱僧

近代诗评家俞陛云在“章句之外”品出其中意蕴;此诗有“潇洒出尘”的风致。(《诗境浅说》)

按照俞氏的指点,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去探索:

从居住环境看:“带阁”卜居,可见离城区不远;在桑麻深处,清幽静谧可知。真个是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唐代版!

从西邻谈话看:流连山水,日暮方归。不正好显示出不以尘事萦心的淡泊襟怀和高蹈出世的隐者风范?

无可是中唐时期很有名气的诗僧。俗姓贾,名区,范阳(今河北涿县)人,是贾岛的堂弟。在诗坛与贾岛齐名。年幼时,兄弟俩都皈依佛门。后来贾岛还俗。兄弟俩手足情深,时有诗信往还。

无可上人居庐山西林寺的时候,为了怀念乃兄,曾以诗代柬,《秋寄从兄贾岛》:

暝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

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

昔因京邑病,并起洞庭心。

亦是吾兄事,迟回共至今。

在沉沉暮霭中,四壁蛩声,此起彼伏,喧闹不休;诗作者无可在西林寺禅房里,蒲团趺坐,默然无语。时间在悄悄流逝,已经是漏尽更残了,耳畔,传来淅淅沥沥的声响,是飘起了潇潇秋雨吧?他感觉到些许轻寒。也许是因为对乃兄的想念吧,却丝毫没有睡意。天亮开门一看,只见庭院里积得很深的落叶,“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看来秋色越来越浓了……

他想起了兄弟俩以前在京城长安的日子,乃兄贾岛屡试不第,当然是因为朝政腐败,对人才的压抑,乃兄却因此积忧成疾,兄弟俩同时约定,不如泛舟洞庭,过归隐渔樵的生活。因为“吾兄”俗念萦心,迷航不悟,一直在宦海里苦苦地挣扎,“迟”至今日,还是没有“回来”。

前半首写景,景中见情;后半首抒情,情景俱胜。诗中既表现出无可上人超脱功名利禄的襟抱,字里行间不也流淌出血浓于水的兄弟深情?

齐已是晚唐时期遐迩闻名的诗僧。本姓胡,名得生。益阳(今属湖南)人。出家后栖居衡岳东林,自号“衡岳沙门”。他与诗人郑谷是好朋友。他的咏物诗清润素雅,含蓄隽永。请读《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冰封大地,飞雪弥天。许多高大的乔木都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连枝干也被冻折了;可是前面村庄里这棵梅树却敢于迎风斗雪,大概是它那得天独厚的孤根凝聚了地下的暖气,使它最先恢复生机吧。你看,就在四郊一派皑皑深雪中,昨天夜里不是有一枝梅花凌寒绽放吗?

正因为它在众梅开放之前,最早笑傲枝头,那淡雅的姿容、那飘逸的风韵,更特别引人瞩目:你看,连凌厉的寒风也忙着悄悄向人们传递它的幽香,高空的飞鸟也感到惊奇,在偷偷窥探它的素艳!

明年它定会应节而生,在京城的“望春台”上最无先向人们报告春到人间的消息!

诗章不但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标劲节。在“早”字上也做了功夫。

贯休,是生活在晚唐时期的著名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7岁出家,一生游历不少地方。他虽皈依佛门,却关怀现实。眼见那些达官显贵大兴土木,只顾营造个人安乐窝,却不顾国家安危和人民死活。他十分气愤,于是写诗讽刺。如《题某公宅》:

宅成天下借图看,始笑平生眼力悭。

地占百湾多是水,楼无一面不当山。

荷深似入苕溪路,石怪疑行雁荡间。

只恐中原方鼎沸,天心未遣主人闲!

一座豪华精美的大型建筑群终于落成了,看着这位富甲天下的某公别墅的建筑图,才笑自己平日里眼界真的太狭小了;且不说它所占土地面积究竟有多么宽广;也不说那纵横交错的港湾池沼,和森林般密集的亭阁楼台;就说那荷塘吧,浩淼烟波,汪洋无际,简直就像那汇入太湖的苕溪;再说那假山吧,怪石峥嵘,奇峰林立,犹如横跨浙江两个县的雁荡山……

如今藩镇割据,烽烟四起;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整个中原地区闹腾得像一锅煮沸的开水。我只担心老天爷让别墅的主人某公能安享那份悠闲舒适的清福吗?

有一天,他写了一首诗去晋见吴越王钱镠,其中有这两句: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钱镠认为,这一定是赞颂他取得灿烂辉煌的业绩和声威显赫的武功。他想:“十四州”,只不过是威震一方,充其量不过是王侯的成就;如果是“四十州”,那么就是威震天下,不是更有帝王气象?他本来就怀着篡唐称帝的野心,于是要求贯休把“十四州”改成“四十州”才能跟他相见。贯休斩钉截铁地说:“州不能添,诗也难改。我只不过像孤云野鹤,哪儿没有飞翔的天空?”说罢,他收拾好衣钵,拂袖而去……

到四川后,贯休用诗投蜀王王建。王建很欣赏他的诗才,不但厚待他,还赐号为“禅月大师”。有一次,王建宴请一些高官贵戚,有许多贵家子弟在座。这些人举止轻浮,态度傲慢,贯休瞧不起他们。为了讽刺他们不学无术,即席朗诵一首诗《少年行》:

锦衣鲜华手擎鹘,闲行气貌多轻忽。

稼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

这种人穿绸着缎,整天打猎作乐,他们哪懂什么稼穑艰难,哪里有一丁点儿历史知识!

唐代诗僧-闲爱孤云静爱僧

可朋,晚唐时期诗僧。自号醉髡,丹稷县(四川省中部)人,是后蜀大臣兼著名词人欧阳炯的朋友。

有一年夏天,天气酷热,一天,欧阳炯在净众寺宴请朝廷同僚,席间击鼓助兴,宴饮甚欢。这时候,只见寺外农夫们在烈日下耕田,为了缓解炽热下劳动的辛苦,也打起了腰鼓。于是,可朋即席写了一首诗《耘田鼓动》:

农舍田头鼓,王孙筵上鼓。

击鼓兮皆为鼓,一何乐兮一何苦!

上有烈日,下有焦土。

愿我天公,降之以雨。

令桑麻熟,仓箱富。

不饥不寒,上下一般。

众宾客读后,都很感动,撤席而散。

有唐一代,诗僧云集,荟萃梵林。是因为厌恶现实,又无法改变现实,才超脱现实呢;还是因为红尘扰攘、世俗纷繁,所以遁迹空门?

在诗僧这个群体中,有的人虽然皈依佛门,却并不忘民生疾苦;有的人也出入权门,却始终傲骨铮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