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吕·懒画眉》维扬里河原文赏析-清代王维新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7 14:38

南【南吕·懒画眉】维扬里河作品原文

南【南吕·懒画眉】维扬里河

王维新

葑田几稜菜花开,双桨如凫下浅淮。

推篷忽见好山来,斜晖映出青天外,这一幅暖翠浮岚妙可偎。

《南吕·懒画眉》维扬里河原文赏析-清代王维新散曲

南【南吕·懒画眉】维扬里河作品注释

(1)葑田:在沼泽中用木桩做架,挑选菰根等水草与泥土掺和,摊铺在架上,种植稻谷,叫葑田,亦称架田。这样种植的作物漂浮在水面,随水高下,不致淹没。

(2)暖翠:青翠的山色。形容山林美好的景色。

南【南吕·懒画眉】维扬里河作品赏析

《尚书·禹贡》有“淮海惟扬州”之语,“惟”通“维”,后遂以“维扬”为扬州之别称。王维新一生游历甚广,喜爱山水、田园风光,他“每遇一风景、一物事,辄流连反复,寝食欲忘”(《菉猗园初草·自序》),留下了许多写景之作。此曲即是写扬州城内小河风光,暗寓作者归隐之意。

首句写几稜葑田上的菜花已经开放,但作者似乎在走马观花,无心欣赏。次句交代行踪,作者是乘船在扬州城内的小河里游览岸边以及远处的山水风光。“双桨如凫”,写船速之快惟妙惟肖。同时,作者不露声色,暗含归隐之情。第三句,一个“推”字,由内而外,貌似无心,实则有意,似乎与佳山秀水有约,顿显作者的急切心情,非宋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之“被动”感物所能比拟。“忽见”二字,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好山”二字,赞美之情,脱口而出。此句极具力度,前承后接,经由人物的这一“推篷”之举动,随着镜头的移动,所有景物尽收眼底。意境也由此而生:夕阳西下,斜晖脉脉,倒映青天;青翠的山色,飘动的雾气,美妙至极,似仙境般在呼唤作者的归来。末一句,化用宋欧阳修写给隐居庐山的老友、名士刘中允的诗句:“欲令浮岚暖翠千万状,坐卧常对乎轩窗。”(《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似乎是实景,实质乃虚景,目的在于作者文字中内含归隐之情。

清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曲家高手,往往尤重小令,盖小令一阙中,要具事之首尾,又要言外有余味,所以为难。”王维新善于在景物形象的描写中隐去人物的行踪与内心的情感。换句话说,王维新的散曲往往淡化直白的叙述,侧重色彩鲜明的景物描写。这使得王维新的散曲更像诗词,做到了“言外有余味”(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内旋”(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把元散曲的‘外旋’意趣引向了传统诗词的‘内旋’风格。”)特色。按刘熙载、李昌集的标准,王维新算是“曲家高手”了。但是,王维新清新雅洁的语言特点却失去了元散曲固有的“急切透辟、极情尽致”(任中敏《词曲通义·性质》)的“外旋”特点,实非“当行本色”语。

(范学亮)

《南吕·懒画眉》维扬里河原文赏析-清代王维新散曲

南【南吕·懒画眉】维扬里河作者简介

王维新(1785—1848),字景文,号竹一,又号竹尹,别号都峤山人,清代乾道间广西容县人。是明末清初诗人王贵德的六世孙。自幼读书于都峤山中,才名渐著,与覃武保、封豫并称“都峤三子”。清仁宗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但其后三赴京师会试,皆不第。历任武宣、平乐、泗城教谕,执掌教职二十余年,一生游历甚广。著有《菉猗园初草》《峤音诗》《丛溪集》《十省游草》《宦草》《海棠桥词》《红豆曲》《都峤洞天志》《天学钩沉》《乐律辨正》等,内容涉及诗词、曲赋、乐律、天文、地理诸多学科。其中《红豆曲》收有小令38首、套曲31套。

《南吕·懒画眉》维扬里河原文赏析-清代王维新散曲

更多王维新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