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一)赏析-宋代姜夔古诗-绘西湖秋景话漂泊人生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6 13:20

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作品原文

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一)

姜夔

荷叶披披一浦凉,青芦奕奕夜吟商。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作品赏析

湖面上早就“菡萏香销”了,荷叶还在零零落落地漂浮着,是“留得残荷听雨声”么?你看,它分散地平铺在水面上,俨如有谁给这汪汪一碧的湖面披挂一些星星点点的碎片。诗人不由望湖兴叹,这“荷叶披披”,连整个西湖也逗出几分清秋的凄凉况味!

湖岸边,青色芦苇在夜风中轻轻摇曳,发出“瑟瑟”声响。诗人忽发奇想,你听,这“瑟瑟”声不是她在低声吟唱么?一个“吟”字,顿时把芦苇给自然人化了,仿佛它也有了生命,懂得情感了,可是谁又能解译芦苇国的语言呢?记得《礼记·月令》篇中有言:“孟秋之月,其音商。”芦苇吟唱的也许是“商”音吧。

据古代乐典说,“商”是中国古代五音之一,这不过表明一种音阶罢了。它表达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欧阳修在《秋声赋》里曾有过这样的解释:“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是啊,“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湖面上荷尽叶残,香销翠减,在这萧瑟的金秋,芦苇怎能不感到四顾无邻的孤独呢?据辞书说:“奕奕”,是心神不定的样子。《诗经·小雅》篇也说:“未见君子,忧心奕奕。”在这里,诗人之所以特地拈出“奕奕”一词,来形容她吟唱的情态,正是因为她独立无援,知音难觅而深感彷徨无据、心神不安,要不是这样,她又怎么会在清凉的晚风中那么摇曳不定呢?

读者也许会感到诧异:西湖向来被誉为杭州山水中璀璨明珠,苏轼歌唱过它的水光山色,杨万里描画过它的碧叶红荷。姜夔呢,就住在这里,应该说与西湖过从甚密吧,怎么到他眼里,西湖却憔悴成这般模样?诗歌常识告诉我们,景物是人的情感外化,西湖秋景如此凄凉,难道是因为姜夔有什么不顺心的事?

这首诗写于宁宗庆元六年(1200),诗人正旅食杭州。姜夔既是词家,也很负诗名,而且对音律学造诣尤深。据严杰《白石道人小传》说,庆元三年他上书论雅乐,并进大乐议;应元五年,又作《铙歌鼓吹》十四章。可是,“时有嫉其能者,以议不合而罢”。就因为小朝廷里有人嫉妒他的才能,所以不被采纳。“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封建专制的痼疾既阻碍了社会前进的步伐,更是给历代有才华之士在仕进的道路上横下不可逾越的障碍。既然进身无阶、科举考试又频频失利;那么留给诗人的当然只有青云无路、报国无门的苦闷!你说,他的情绪能不沮丧么?

命运之神真是太吝啬了,它迫使诗人不得不以布衣的身份奔走于鄂、赣、皖、苏、浙之间。人过中年,尝尽了漂泊江湖、依人作客的滋味!第三句中“最识”一词,饱蘸了多少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玲珑四犯》)“南来北去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一萼红》)是啊,纵有满腹才华,除了触目伤心的天涯流浪,聊以自遣的只有痛苦的歌吟。

诗人听到西湖萧瑟的秋声,忽然怀念起家乡来了,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荆州依附刘表的时候,也登上当阳城楼抒发怀乡的感慨:“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登楼赋》)其实呢,在这冷冰冰的现实生活中,家乡又何曾是人间的伊甸园,它又真的是诗人安顿灵魂的栖息地么?

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作者简介

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于鄂、赣、皖、苏、浙间。与范成大、杨万里等人唱和。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名满天下,又擅长书法。

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续书谱》等。

更多姜夔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