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二首》(其二)赏析-宋代朱熹古诗-创作要积累知识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6 13:07

观书有感二首作品原文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二首作品赏析

《观书有感》第二首诗借“水上行舟”的比喻谈创作问题。

为了解读方便,我们先读读诗章第二句:

“艨艟巨舰”当然是战船中的重量级。这么像座小山似的庞然大物该有多重,诗人却说“一毛轻”,说它像一根鸿毛那么轻。这么大的重量反差,不是太使人匪夷所思么?仔细一想,诗人正是用来比喻创作活动:无疑,创作是艰难的事情,我们怎样使它变得像一根鸿毛那样轻而易举?

在后两句中,诗人为我们描画出两幅画面来正反对照——

“向来”,无疑是表示过去时。读第三句,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情景——

一群衣衫褴褛的船工,肩头背着粗大沉重的纤绳,在干涸的江岸边牵拉这艘“艨艟巨舰”。尽管他们“哼呀,嗨呀”地不惜费尽全身力气,各个挥汗如雨,可是大船还是纹丝不动。诗人对此也只好无可奈何地发出一声浩叹:“枉费推移力”。

“此日”,当然是表示现在时。这最后一句又幻化成这样的画面——

在大江江心,这艘巨舰正劈波斩浪,高歌猛进!真个是不用推移挥汗雨,此日扬帆“自在行”。我们仿佛听到舟中人舒心爽朗的欢笑声……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巨变?

开章第一句最清楚不过地揭示了变化的契机:“昨夜”,也就是“此日”的前一天晚上,“江边春水生”。

我们明白了,变化的关键取决于“水”!庄子也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是啊,如果江水干涸,纵然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济于事;相反,如果春水大涨,中流江水充盈,大船自然会扬帆劲驶。这就形象地告诉我们,创作的前提是:不但要有生活,也要有知识。如果你有了生活素材,又有一定的知识准备,定会举重若轻、挥洒自如;如果你缺乏必要的学养知识,尽管有足够的生活素材,在遣词用句的时候,常常会感到词汇贫乏,思维羞涩,纵然你搜索枯肠,也难免陷入力不从心的尴尬……

在这里,我们仍然感到困惑:一个人的学养知识真的像江水一样,在一夜之间就能骤然增长么?难道真的像江淹那样梦笔生花?

不错,“江边春水生”确实是变化的关键。可是导致“春水生”的原因绝不仅仅是骤降大雨这样的偶发因素,而是要经历漫漫严冬之后,逐渐破冰解冻,然后万壑千沟,众流交汇。“春水生”,正是经历一种汇小流而成巨川的积累过程。写作就像“春水生”那样,日积月累,守恒不渝,才能获得一定的知识。瓜熟才能蒂落,水到自会渠成。只有当你学养深厚,知识充盈,写作的时候,才会信手拈来,涉笔成趣,产生出不乏源头活水之快感。

林语堂在谈创作体会的时候,有一席话值得我们深思:

“学问之事,必须潜心研究,日积月累,然后有所成就。”

他还说:

“若非一鸣惊天下的英才,就得靠窗前灯下数十年的玩摩思索,然后可以著述。”

学识渊博如林语堂先生尚且不敢以“英才”自居,还是这么数十年孜孜不倦。我等学养尚浅,要想在创作上有所收获,还敢稍有懈怠么?

观书有感二首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翁,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后徙居建阳(今属福建)考亭。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历知南康军、漳州、秘阁修撰、焕章阁待制,卒谥“文”。是宋代著名理学家。

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更多朱熹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