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垂虹》赏析-宋代姜夔古诗-陶醉在歌喉箫管中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6 13:08

过垂虹作品原文

过垂虹

姜夔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过垂虹作品赏析

光宗绍熙二年(1191)冬天,姜夔应范成大的邀请,来到吴江著名风景区石湖(今属江苏苏州市),在范成大府邸住了一个多月。范成大“授简索句,且征新声”,请他创作新词,并谱成曲子。于是,姜夔写了两首咏梅花的词作:《暗香》、《疏影》。完稿之后,范成大“把玩不已”,读得爱不释手,马上命乐工和歌女学习演唱;词作也不胫而走,誉满词坛。著名词人兼词学理论家张炎许为“绝唱”,并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词源》)。有如此佳作问世,教诗人能不欣然自得么?

诗人用“娇”来评价它,那当然是为了形容词曲音节谐和,声调柔婉。说来有趣,这里还有一段风流韵事哩:范成大作为刚刚退职赋闲的当朝政要,又是风流倜傥的诗坛巨擘,府邸里能不是名士荟萃,歌女如云?其中有位“小红”姑娘,是范成大最喜爱的歌女。她究竟是什么模样,由于时隔千年,缘悭一面,笔者当然不敢无知妄说。可是元人陆友在《砚北杂志》里说了:“小红,顺阳公(即范成大)青衣也,有色艺”。在陆友看来,她不但貌丽如花,而且多才多艺。范成大为了表示对姜夔的钦佩与器重,竟然把小红送给她。顷刻之间,诗人不但喜得佳丽,而且成了范府的“娇客”。受到如此厚遇,自然身价鹊起,试想想,这不是词“娇”人更“娇”么?

就在除夕这天华灯初上的时候,诗人携着小红从石湖坐小船回苕溪住所。途经垂虹桥,你看它“环如半月,长若垂虹”,难怪会获得“垂虹”这么诗化的命名。它素以“江南第一桥”而闻名遐迩,被人们许为“三吴绝景”。诗人有幸一睹这巧夺天工的建筑物的风采,怎能不倍添雅兴呢?这就很自然地会上演与小红合唱的一幕,在诗歌史上也为我们留下一道亮丽的风景——

小红既是艳若春花的美人,也是艺压群芳的歌女;诗人既是名擅一时的大词人,又是蜚声朝野的作曲家和演奏家,真称得上是名士佳人艺术舞台的最佳组合。小红低声歌唱,诗人吹箫伴奏,歌声俨如新莺出谷,箫声自能引凤栖梧。试想想,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诗人怎能不为之深深陶醉呢?

一曲终了之后,诗人才猛然发现,松陵路(即吴江)就这么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回首遥望,烟波浩淼中垂虹桥也只是隐隐约约的远影……

有意思的是,就因为这“十四桥”曾引起诗坛好一阵子热闹来:有人说,因为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曾说,垂虹桥长百三十丈,有六十四孔,所以“十四桥”是垂虹桥的代称;也有人说,因为江南水乡桥梁甚多,“十四桥”是众多桥梁的泛指。其实,听过美妙乐曲之后,才发现早就存在的客观事物,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史上并不乏先例,如唐人白居易《琵琶行》中在听过琵琶女弹奏之后才发现秋江月色: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宋代秦观《临江仙》中遥闻妃瑟之后才见江岸青峰: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在这里,“曲终”之后才发现已经过去了的“十四桥”,不同样是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诗人在美妙歌声中陶醉之情么?至于“十四桥”的具体所指,又何关诗歌宏旨呢?

过垂虹作者简介

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于鄂、赣、皖、苏、浙间。与范成大、杨万里等人唱和。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名满天下,又擅长书法。

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续书谱》等。

更多姜夔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