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赏析-宋代朱熹古诗-阅读要常读常新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6 13:07

观书有感二首作品原文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朱熹

半亩方田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二首作品赏析

“方塘”又称“半亩塘”,水面光洁明净,俨然打开一方纤尘不染的妆镜。蔚蓝的天光、洁白的云絮在方塘波心留下清晰的倒影!微风轻掠,水面泛起淡淡的涟漪,波心的倒影也随着轻轻晃动。好像他们各自怀着什么沉重的心事,正举棋不定,在阶前踯躅徘徊哩!诗人这种自然人化的奇思妙想,为我们营造出奇妙而绮丽的景观,你说能不教游赏者为之心旌摇荡么?

如果说,“天光云影”这自然物人化处理是借助“徘徊”一词,用细节描写来描摹出人的情态,那么,“方塘”的拟人手法则是通过诗章后两句用人物对话的方法来表现。你听,诗人向“方塘”发问了:方塘呀,你既不能超脱世俗,离开滚滚红尘,就难免会受到车马人踪的污染;你却为什么能始终洁净如斯、清澈如许呢?方塘当然不会辜负诗人的厚爱,当即作了回答:其实我也没有别的能耐,只不过有长流不断的“源头活水”罢了。

“方塘”被诗人描画得如此美丽而又风趣,能不吸引众多的游客慕名前往么?特别是那些惯于吟赏烟霞的诗人,怎么会让这么美好的景点失之交臂?于是有许多人为此进行了地理考证:

有人说,方塘在福建省尤溪县城南。这里原来是郑义斋馆舍,后来改为南溪书院,是朱熹幼年读书的地方。

有人说,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府前村的紫阳楼边。这里是朱熹的旧居。

还有人说,在江西省南城县上塘镇源头村。这里至今还保留着“活水亭桥”,朱熹常常在这里吴氏藏书楼翻阅古籍……

考证者这么煞有介事,看来还真以为这是一首名副其实的写景诗哩!

其实,诗题写得很清楚:“观书有感”。显然是诗人以自然景物为实例谈谈读书心得体会,是一首典型的说理诗。只不过是诗人对自然景物这么绘形绘色容易示人以假象罢了。钱钟书先生向来对宋代理学家的诗作评价不高,可是对这首诗却破格嘉许,他说这首诗写了“真感情”、“真景物”,是一首“感事触物”的好诗(《谈艺录》)。

这既是一首写“观书有感”的说理诗,我们当然没有必要来坐实“半亩方塘”的所在地。仔细一琢磨,这“半亩方塘”不正是用来形象地比喻尺幅大小的书卷么?

书卷尽管形体不大,容量可真不小哩。且不说它卷帙浩繁,汗牛充栋;就是说书中的内容吧,有对自然现象的寻幽探秘,有对历史沿革的追本溯源,也有对社会人生的研究探讨……真个如“天光云影”,万千气象!只要我们全身心沉潜到书本中去,必然会受到书本知识的濡染熏陶,潜移默化地增长智慧,自会洞察幽微,烛照今古!

当然,书本中知识只不过是前人经验的总结,而历史却是动态的,总是要大步向前,社会也在变化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新内容,汲取新知识。这样才能使知识不老化,思想不僵化,才能保证智慧之花常艳,知识之树常青。拿时下的话来说,叫“与时俱进”吧。这就像大自然中“半亩方塘”一样,之所以不但永不干涸,而且始终保持明净澄澈,能清晰地折射出“天光云影”,不正是因为有一股脉脉长流的“源头活水”么?

观书有感二首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翁,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后徙居建阳(今属福建)考亭。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历知南康军、漳州、秘阁修撰、焕章阁待制,卒谥“文”。是宋代著名理学家。

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更多朱熹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