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一)赏析-宋代杨万里古诗-在送往迎来中的心灵呐喊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6 13:05

初入淮河四绝句作品原文

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一)

杨万里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初入淮河四绝句作品赏析

诗人的航船不是已经离开洪泽湖岸头的沙滩么?这昭示早就顺利地启碇航行。一路上,既不见巨石横陈,也不闻雷霆震怒,这么顺风顺水地进入了淮河,诗人应该感到高兴才是,为什么反而说“意不佳”呢?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

那还是淳熙十六年(1189)十二月间,正值孝宗禅位光宗,即将改元“绍熙”。按照当时不成文的规定,金国派遣斐满余庆为贺正旦使。这时候,诗人杨万里在京城任秘书监,奉朝廷诏命,借焕章阁学士的身份为接伴使,接待陪伴金国使臣。金国属女真族,在五六世纪的时候,常常出没于白山黑水之间,不过是崛起于沙塞之间的毡裘民族。可是在“绍兴和议”中,不但要向他们输捐纳帛,割地赔款,还被定为“君臣之国”,南宋朝廷以堂堂大国之尊,反而要拜倒在他们脚下,你说憋屈不憋屈?更使人不能忍受的是,“隆兴和议”又改为“叔侄之国”,要把他们称为叔父,南宋国君只不过是受他们册封的“儿皇帝”,你说窝囊不窝囊?这次出使,眼看着他们那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的模样,你想诗人能有好心情么?

可是,我们还是不解:这既是早就构成的事实,诗人在接受使命之前,就应该有这样的思想准备;为什么要“人到淮河”才“意不佳”呢?

后两句诗人为我们作出了解答——

桑干河,清朝时候改名为永定河,发源于山西省管涔山,流经北京西南,到天津流入渤海。唐朝人雍陶曾写过一首《渡桑干水》的诗,其中有这么两句:

“南客岂曾谙塞北,年年唯见雁飞回。”

北宋诗人苏辙有一年从辽国出使回国,也写过一首《渡桑干》的诗:

“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

年年相送桑干上,欲话白沟一惆怅!”

可见从唐朝到北宋时期,桑干河一直是我国与辽国的分界线。可是到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间签订的“绍兴和议”有这么一条:宋、金两国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境内)为国界线。这就把淮河中流以北好端端的大片领土拱手让给金人。当诗人陪伴金国使臣来到淮河的时候,想到这里本来是中原地区,是祖国的腹心地带,竟然被蹂躏于金人铁蹄之下,于今已整整六十年了。诗人四顾怆然,情怀难已,悲从中来,忍不住拊膺浩叹——

何必要到桑干河才算遥远的边塞呢,淮河中流以北不就是天的尽头么?

与诗人同时期的陆游也写过一首《醉歌》诗,其中也有这么两句:

“穷边指淮淝,异域视京洛。”

意思是说,近在咫尺的淮水、淝河竟成了国家边境,故国洛阳也沦陷为异邦土地。你说,作为一位爱国诗人怎能不痛心疾首?

无疑,这支短唱是诗人奉命“初入淮河”时痛苦心灵的呐喊!尽管在南宋朝廷灯红酒绿、箫鼓笙歌的喧闹中,这微弱的喊声,并不能使衮衮诸公从醉生梦死中觉醒;可是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爱国主义情怀,至今还是很感人的!

初入淮河四绝句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孝宗初知奉新县,历官太常博士、太子侍读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主张抗金。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大家。作诗擅长“活法”,时称“诚斋体”。

有《诚斋集》。

更多杨万里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