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赏析-宋代关于肠断离愁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08:24

苏幕遮·怀旧原文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赏析-宋代关于肠断离愁的古诗

苏幕遮·怀旧赏析

范仲淹这首非常著名的《苏幕遮·怀旧》,所表现的决非其个人的“一己之愁”或者“闺房之思”,而是词人通过自己的故乡之思所表达出的一种“故国之愁”或者“家国之思”。当时,胸怀天下的词人身负陕西经略副使等重要之职,既常年远离故乡,又肩有抵御西夏侵略、巩固边防安全的重任,又岂能不“愁”不“思”呢?

本词上阕,前四句一句一景,首先给读者展现出一幅由近及远的金秋图:仰望乃碧云行天,俯察为黄叶铺地,前视则远水烟波,而波上翠色更衬托出秋色无边。后三句着意将“山”映“斜阳”与天接“水”的意象更迭重复,最后逼出“芳草无情”四字并使之成为作者与读者共同的一种怀念和寄托,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和难忘的印象。在这里,“芳草”二字既代指故乡,也暗寓离情,从思想境界上比白居易的“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高出了许多档次。

江淹在他的《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从南朝的江淹到宋代的范仲淹,有关“销魂”的“别”情几乎已经演绎到一种艺术的极致之境,比如这首词的下阕:所谓“黯乡魂,追旅思”者,直言因为思念而不眠也;“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者,又言只有期盼自己有个“好梦”才能够“回”到故乡;“明月楼高休独倚”一句,劝言读者尤其是在圆月当空、一人独处之时不要倚楼远望,以免使人产生更加惆怅之情;而“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者,乃“思”也不成、“梦”也不成、“倚”也不成之苦的深层表露,可谓苦不堪言、情不能已矣。

全词景中蕴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层层起伏,往复曲折——古人所云之“绝妙好词”,此作之谓乎?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赏析-宋代关于肠断离愁的古诗

苏幕遮·怀旧作者简介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幼孤贫。祥符进士。为秀才时,即言“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任右司谏时,江淮京东蝗旱为灾,他请仁宗遣使视察,未得结果,后乘机进言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仁宗乃命他安抚江淮,开仓赈济。因与宰相吕夷简不合而出知饶州,后还朝,仁宗劝喻仲淹使释前憾,他答道:“臣向论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知杭州时,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未被录用,乃上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仲淹即荐之。官至参知政事。后病中求知颍州,至徐州而卒。

他以文臣而兼武将,守延安时颇有威名,西夏人就说“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作为政治家,他的诗时有寄托怀抱、讽喻世态之作,如《射阳湖》云:“纵横皆钓者,何处得嘉鱼。”《欧伯起相访》云:“劲草不随风偃去,孤桐何意凤飞来。”《出守桐庐道中》云:“雷霆日有犯,始可报君亲。”文情皆很质朴,亦可和他生平联系起来看。

更多范仲淹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