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2 17:23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赏析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赏析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陕西前线所作,据说他当时曾写了好几首《渔家傲》词,而且都以“塞下秋来”为首句,可惜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却只有这一首词了。

词的上片写边塞秋景,景中有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开首点明地点(塞下)、时令(秋来),风景如何呢?作者没有说好,也没有说坏,只说了个“异”。这个“异”字很有分量,它至少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边塞的景况有别于内地,更不同于词人的家乡江南(“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很美的);二是说当“秋来”之后,边塞地区的风景也发生了变异(即与其他季节不同)。这起始一句,仅用七个字,就勾勒出了边塞秋天风景的特殊性,突出一个“异”字,以下四句皆由“异”字生发。

“衡阳雁去无留意”,寓情于物。“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衡阳在今湖南省衡阳市,旧城南有回雁峰,相传大雁飞到这里便不再南飞。《西厢记》中有云:“西风紧,北雁南飞。”出于动物的本能,鸿雁秋去春来,谈不上有意无意。这里把禽鸟写得好像有人性,说它“无留意”,实际是借以渲染边地的荒寒,连大雁都不想在此停留,更何况远离家乡的人呢?

接下来三句,写听觉、视觉中的具体形象,字面上并无主观情怀的描写,作者的感情是借景物烘托出来的。“四面边声连角起”,写所闻。“边声”,为塞上所特有的声音。李陵《答苏武书》所说“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正好可以作为注脚。写边声,用“四面”二字加以形容,更显得无所不在,到处可闻。再接以“连角起”,凄凉之外又加上悲壮的气氛。可以想象,那风声、马声、秋声、羌笛声等,伴随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传入耳鼓,自然产生一种悲凉肃重的情思。这一句把前面的“风景异”具体化了,在异乡听到这种声音,使人感到更加寂寞。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所见。每当烽烟直上、黄昏日落之时,坐落在层峦叠嶂怀抱之中的孤城,就紧紧闭上城门,这就在荒寒之外,又显出战事紧张、戒备森严的悲壮气氛。

以上写边塞秋景,抓住“雁去”、“边声连角起”、“长烟”、“孤城闭”等景物,勾画出一幅空旷荒凉而又戒备森严的戍边图景,为下片的将士“出场”安排了特定的环境。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赏析

词的下片转写边情,情中有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就是质量不好、浑浊的酒。“万里”点明离家乡之远。“一杯”与“万里”对举,对照强烈,愈见离愁的浓重。因为作者处在这种环境之中,很自然地就会引起怀念家乡的感情,不能不以酒浇愁,而当他举起酒杯的时候,不禁又想起家乡,想到亲人,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既然是“万里”乡愁排遣不了,那么就干脆回去吧,为什么又说“归无计”呢?这是因为“燕然未勒”。燕然,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勒,即刻。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这里的“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说敌人没有击退,边境还不安全,又怎能考虑回家的事呢?这一句大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语)的气概,是全词的主旨所在,反映了作者及战士们坚持抗敌、保卫边疆的决心,而这种决心是和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的。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阶级出身的边塞将领,范仲淹在思想上有这种矛盾,是合乎情理的。如果他离家久戍,只有杀敌立功之志而毫无思念家乡之情,那倒不符合实际了。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是纪实。“霜满地”取李白《静夜思》的诗意,深化了词的意境。秋天的月夜,边地上铺满了寒霜,耳边不时地传来羌笛那如泣如诉的声音,一声声、一下下,叩着将士们的心扉,更叫人难以入睡了。战士们还时而抹去忧国思乡之泪,这位将军更是百感交集,时时抚摸自己的白发,联想到自己功名未就、尚未完成退敌守边的任务,一种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使他夜不成眠。

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以生动形象的描绘把作者壮志难酬的慨叹和士兵因久戍不归而产生的思乡情绪,表现得十分鲜明、真切而动人。

总的来看,这首词的调子是健康向上的。全词通过对边塞秋景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将士们决心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概,一方面也流露出师老无功、忧国思乡的低回情绪。

在艺术上,这首词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情景交融。词的上片重点写景,但景中寓情;下片重点写情,而情中着景。在这首词中写景与抒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其次,在结构上,这首词的景物描写是以时间为序的。上片写的是落日西沉的傍晚,下片写的是浓霜满地的夜晚,前后时间相接,思绪连贯,词人的感情也随着景物的变化而逐层深化,加上全词所用的都是仄声韵,具有一种凄咽紧促、沉郁顿挫的声调,读来十分感人。

再次,由于作者身为数万甲兵统帅,又有多年边防生活,对边塞的景物人情都有亲身的体验,因而词中所写的都是当时边塞生活的真实反映,富有真情实感。欧阳修说它“穷塞主之词”,这正好从反面说明它已突破词专写男女爱情的传统窠臼,开拓出了全新的境界。

最后,这首词意象开阔,感情深厚,格调悲凉而不悲观,沉郁而不消沉。在晚唐、五代遗风尚未被彻底涤荡的宋初词坛上,范仲淹这首《渔家傲》堪称别开生面之作,对后世豪放词派的兴起有一定影响。

不过,词中也潜意识地流露出一种厌战的心理,如“归无计”的叹息。若是比较唐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少年行》)的舍身忘我、无畏进取的豪迈气概,就更能看出范仲淹此词所透露出的宋人盼和厌战的心理。司马光说庆历间“朝廷亦厌兵”(《涑水纪闻》卷十一),可为印证。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赏析

更多范仲淹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