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古诗原文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9 09:51

和子由渑池怀旧作品原文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古诗原文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作品赏析

《宋史·苏辙传》记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稍)怨尤,近古罕见。”赞叹这样的兄弟情谊十分难得。虽然苏辙的文学造诣不及苏轼,但他没有嫉妒,反而更加尊敬哥哥。每当苏轼遭遇灾厄,经常都是苏辙不畏强权、挺身而出,想尽办法为哥哥化解危机。这对兄弟深厚的情谊可从那些往来于他们之间的书信与诗文窥知,例如“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就是出自苏轼所写的《狱中示子由》,文意显示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苏轼心中惦念难舍的,始终是他最亲爱的弟弟。兄友弟恭的他们为后世留下了典范,而那些文字也都成为文学史上难得的珍宝。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父亲苏洵带着苏家兄弟从眉山到汴京应试,中途父子三人曾在豫西渑池寄宿奉闲和尚的寺院,并在寺院墙上题诗留念。之后,顺利通过预备考试的两兄弟乘胜追击,相偕参加了翌年春天的科举考试,并且一鸣惊人同榜进士及第。当时苏轼年二十二,而十九岁的苏辙则是同年上榜者中年纪最小的。嘉祐六年(1061年),初次任官的苏轼奉命到陕西凤翔作判官,苏辙一路送哥哥到河南郑州,两人才依依不舍地道别。分离之后,苏轼立刻写了一首七言古诗寄给弟弟。苏辙读到诗中“独骑瘦马踏残月”时深受感动,想到苏轼持续西行的路线,必定会经过五年前他们投宿过的渑池旧地,一时有感而发,便作了《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回赠。苏轼收到信以后,感触极深,便又依着来诗的韵脚,和了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

这首诗文句浅白、富含哲理,内容十分饱满。首四句以雪泥鸿爪譬喻人生的踪迹漂泊不定,贴切巧妙,一新众人耳目,传为千古佳句。后四句则呼应了苏辙来诗所言,以追忆手法回想过往兄弟俩互相扶持的情景,在叙事中融染了浓烈的情意。

就形式而言,这是一首回应弟弟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的唱和之诗。创作唱和之诗非常不简单,因为韵脚受到限制,创作的空间便跟着狭隘起来。苏轼凭借着他的才气,挥洒文字如行云流水般从容自如。除了融合情感与哲理于叙事之中,文辞更是优美,不愧是千古绝唱。

《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可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两联使用平实的语言,把心中万千感慨直接化作字句。虽然是因离别而生的感叹,但苏轼不从个人情绪下笔,而是将这样的愁苦看作人生常态,用一种坦然的态度面对这个看似无常、实则恒常的人生课题。首句以问句起笔,接着用新颖的比喻回答“人生到处知何似”这个存在于大家心里的大哉问。他说人生的流转迁徙从来没有一定的规律,即便偶然留下了一点踪迹,也只像那鸿鸟留在雪地上的足迹,转瞬就被雪给覆盖,消失殆尽。然而鸿鸟之所以有别于燕雀,正是因为它心怀千里、志在四方,无暇眷恋往日的种种,只得义无反顾地振翅高飞。“鸿飞那复计东西”一句,便表明了这样的豪情壮志,可以看出作者的心绪并没有沉溺在兄弟离别的感伤中,反而勉励自己和弟弟都能朝更远大的人生目标前进。

诗作的第三联笔锋一转,回应弟弟来诗所提及的旧事。苏轼这次经过渑池时,奉闲和尚已经过世,那面题诗的墙也倾圮毁坏,眼前全是残败景象,心里感触良多。此部分苏轼采写实笔法,娓娓道出记忆里温馨的渑池已然经过一番人事变迁。第四联追忆过往,更进一步地呼应苏辙的诗作。“往日崎岖还记否”可说是明知故问,那些过去兄弟相伴的日子,苏辙怎么会忘记呢?苏轼本人更是刻骨铭心啊!过往的艰苦如今回想起来,记忆里总是长路漫漫、行人困顿的苍凉画面。虽然骑着羸弱的跛驴,让行路更加困难,但有挚爱的弟弟在身边,想来还是十分温馨。对比今日的形单影只,苏轼不禁感伤了起来。

在政治黑暗的北宋时期,每个人都像惊弓之鸟般小心翼翼,生怕自己一不留意,就在混乱的政治局势中成了倒霉的牺牲品。但苏轼兄弟真诚相待,在情况危急时更是生死与共、互相援助,丝毫不怕受牵连而惹祸上身。反观现今社会,兄弟阋墙的事件层出不穷,为了钱财、政治立场反目成仇者大有人在。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学习苏轼兄弟,好好珍惜自己的亲人呢?

溯及《和子由渑池怀旧》的写作动机,是为了呼应苏辙的《怀渑池寄子瞻兄》。就形式上来说,两首诗的韵脚一模一样,呈现了唱和之诗的独有特色。就内容上来说,则二诗相互辉映,各有所长: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面对未来的惶惶不安,谁能避免呢?“共道长途怕雪泥”的“怕”字点出了苏辙的感怀。“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描述两人分别走向不同的道路,也走向不同的人生。接着“曾为县吏民知否”,谈苏辙曾被派到渑池担任主簿,但因高中进士而未曾到任。彼时的苏辙并不知道今日的际遇,而那些渑池的百姓又怎会知道曾有过他这个县吏?加上和哥哥曾在此地暂留,今日哥哥又将往此处去——种种的机缘,让苏辙相信渑池这个地方与自己有着不可解释的命运牵系。然而少了哥哥,去哪里都倍感孤单,且意兴阑珊;所骑的骏马似乎也懂得他的忧伤,而嘶嘶鸣叫。整首诗透露出苏辙浓浓的怀旧之情,既写自己,也写哥哥苏轼,这对兄弟的生命是紧紧互相缠绕着的。

(新北市中正中学语文教师 徐瑀弦)

更多苏轼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