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2 17:24

苏幕遮·碧云天原文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赏析

苏幕遮·碧云天赏析

范仲淹是宋初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身兼四镇统帅(康定元年[1040]与韩琦同时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后又知耀州[今陕西耀县]、庆州[今甘肃庆阳],并以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的资格充当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兵马都部署,与韩琦等分管陕西军事),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因此,在一般人的想象中,他可能是一个慷慨激昂而又一本正经、严肃得令人生畏的人物。其实也不尽然,作为一个人,他也有着普通人所具有的丰富复杂的内心感情。如果说他的《渔家傲》一词表现了慷慨苍凉的英雄气概的话,那么这首《苏幕遮》则表现了他缠绵悱恻的儿女情怀。曾有人读后惊呼:“铁石心肠人亦作如此消魂语。”(许昂霄《词综偶评》)

这首词黄昇《花庵词选》题作“别恨”,写的是思乡怀人之情。

词的上片写秋景。“碧云天,黄叶地”,这是上下的景色,一句写天,一句写地,一开始就创造出一个空阔清寂的境界:清澈碧蓝的天空,飘着几缕如纱似絮的白云,秋风萧瑟,原野上铺满了黄色的落叶。这两句,从大处落笔,不仅写出秋天的景色,交代了季节,同时也暗寓了特定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心情。清人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说:“说景即说情。”美学家罗丹也说过:“一片自然风光,就是一种心情。”另外,还有“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景相触而莫分”(范晞文《对床夜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都说明在文艺作品中,情和景是不可截然分割的。此词开首二句,写的虽是景,但景中寓情,情因景现,画面开阔鲜明,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咏秋名句。读了这两句词,我们一定会想起元代王实甫写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其中“碧云天,黄花地”,就是从这两句化用的。

接下来,“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由前面的抬头望天、低头看地转到了平视,放眼望去,秋景连绵无际,那含蕴着秋意的江水上下起伏荡漾,水面上笼罩着一层带着寒意的烟雾,水天连接,一片沧溟空翠。这样一幅令人悲凉的秋景图,显然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色了。在写景之外,暗示了词人袭上心头的乡思离愁越来越强烈。随着水波的流动,词人把目光移向远处,朝着家乡方向延伸。

“山映斜阳天接水”,乃是极视所见。在这里,近的山和远的斜阳相映照,上边的天和下边的水相连接,是上下远近混合为一了。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芳草”,暗指作者的家乡,隐喻离情。这是从西汉刘安的《招隐士》赋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化出的。后来李商隐也说:“见芳草则怨王孙之不归”(《献河东公启》)。可见,“芳草”远在“斜阳外”,就不单是指自然界中的芳草,而是借芳草来暗示诗人的家乡远在天际,好像越出斜阳之外,比斜阳更远,斜阳尚能看得见,而故乡却望不到。诗人把这归罪于芳草之无情,实际上采用的是拟人化的缘情写景的方法,以芳草之无情,来衬托诗人的多情。这里涉及艺术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相传唐代有一位官员问他的部下说:“是长安远,还是太阳远?”回答说:“日近长安远。”这位官员听了以后感到不可理解:“怎么长安比太阳还要远呢?”他的部下对他说:“因为太阳我一抬头就看见了,而长安却望不见。”本来故乡比斜阳近,可词人想象故乡比斜阳还远,渴望望见。所以有一种说法:艺术离自然越远越好。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现的,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可见,“更在斜阳外”的“更”字,是加重的说法,把诗人的悲戚情思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出来。

词人在上片着意描绘了色彩鲜明而境界阔大的秋色,为下片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如果说在上片中是把诗人的乡思离愁融合于写景中而有些若隐若现的话,那么,下片便是这种感情的尽情抒发了。

“黯乡魂,追旅思”,点明了感情的性质。这两句用的是仄平平、平仄仄调,读来似乎可以感觉到诗人那沉重的叹息。“黯乡魂”,是化用江淹《别赋》“黯然消魂,唯别而已矣”。也就是说,怀念家乡,黯然神伤。这句与下句“追旅思”密切关连。故乡既不可见,于是羁旅愁思追逐而来。“追”,这里是追随缠绕不休的意思。下面便围绕这愁思的“追”字,层层展开: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一层。诗人无法摆脱这愁思的纠缠,只好求取于梦境了。按文意这两句应连读,这里是节拍上的停顿。这一层意思是说,每天夜里,只有做着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安睡。然而,“寻好梦,梦难成”,只好翻起身来,倚楼远眺。但一轮明月,反而引起愁怀,所以觉得还是:

“明月楼高休独倚。”倚是难过,不倚也同样难过。这种“欲倚却休,欲休还倚”,也正是词人无法排遣愁思缠绕的矛盾心情的生动写照。这是第二层。这一层关键是一个“独”字,明月倚楼,固然可以望远,但再望也望不见家乡和所思念的人;何况一个人“独倚”,会更增加惆怅。那么怎么办呢?“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曹操《短歌行》)但——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是第三层。这一层是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同义语,但作者没有采用直叙法,而是以新颖的构思、丰富的想象,把抽象的乡思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显得含蕴更深,愁情更重,更加耐心寻味。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赏析

通观全词,我认为这首词突出的艺术特色有两点:

一是组织方式很好。上片写景,由上而下,由近及远,层层有序地把读者引入迷漫着秋天气氛的意境里,而后再由“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一句折进,景中含情,似合似起。下片因景生情,紧扣愁思的“追”字,总写分述,曲折变化而又很有层次,写得回肠荡气。全词意脉相通,情景融合,浑然一体。

二是景丽境远。这首词写乡思离愁,感情缠绵深挚,格调哀怨凄婉,但气象比较开阔,色调比较明丽。如上片开始几句写景,有“碧”、有“黄”、有“翠”,色彩鲜明,而又意境开阔。清人彭孙遹说这首词“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金粟词话》),是中肯的评价。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古今都有人认为这首词有寄托,如张惠言说“此去国之情”(《词选》),黄蓼园则提出以芳草喻小人的说法。今有人说此词是“忠君忧国”,如靳极苍《唐宋词百首详解》。这些说法都很牵强。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赏析

更多范仲淹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