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赏析-宋代关于赠别会友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06:54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原文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赏析-宋代关于赠别会友的古诗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赏析

这首送别族弟远调桂林的词作,打破上下片分段的惯例,又不正面抒情,而是一口气叠用四个含义丰富的典故,借以抒发悲痛难名的感情,至篇末才举出本意,这在词中实属别调。此词笔力排宕,词气沉痛而激荡,显示出作者那无比强烈的家国之情。

词的起处,先后用三种鸟的叫声,暗示春天渐渐归去的情景:鹈鴂先鸣,鹧鸪才住,杜鹃继起。它们的啼叫声都是那么悲切,而先后在暮春时放声,不禁在词人心中引起了难以承受的苦恼。他以“更那堪”出之,令人想见他在听此鸟语纷纷时的烦恼。而鸟们的啼叫,实与他的心意相通。此处,一个“苦恨”把鸟情与人情浑然合一,表明面对这芳菲凋零的残春景象,人与鸟同感深悲极恨。这就在起端处,把词情的抒发推至高点。“算未抵”一句,不仅从伤春惜逝的悲哀折入人间离别的话题,笔力遒劲,如生勒马驹;而且使伤春“苦恨”再加上人间离别,这是一种更难承受的痛苦。“马上”以下,先写两位女子长辞故宫时的无限沉痛:一是失意的王昭君悲痛地辞别汉宫,怀抱琵琶远行关外;一是卫庄公的姬妾永辞卫宫,庄姜无奈远送的情景。这些典故,不仅与作者对其族弟的才而见黜、自己含情相送的心情很切合,也曲折表达出作者自己才美而不见用的身世之悲。

换头意脉不断,接写两位壮士的永别之恨:一是身经百战、不得已投降匈奴的李陵,送别不屈的苏武由匈奴归还汉朝。作者将李陵的恨别写得十分悲凉,壮志未酬之恨,好友离别之痛,李陵一身承担。接着,他写到了荆轲易水辞别主人、西去刺秦的悲壮之别。这些离别的典故之中所包含的壮志难酬的悲愤和一去不复返的悲情,却与作者的这场眼前恨别很近似。因为从上片至此,都是借典故曲折传情,所以,所传是否有上述理解之外的深意,可以见仁见智。有人就以为,两个女子的人间别恨,也寄托着北宋国破家亡、外侮不御的悲痛。而两个壮士的慷慨长别,则寄托着南宋以来抗金事业的不谐之恨。以下用“壮士悲歌”一笔双绾,把自己这个失志的壮士与前代那些失败的壮士叠映到一起。以下用“如许恨”合拢上文,承上启下,显示出作者行文针脚的紧密。而下句的“不啼清泪长啼血”,极言人间别恨的远过春归之恨,有翻进之妙。一个“料”字,下得严谨、合理。最后一韵,始正面归结到眼前离别上来。但只点出了他在十二弟去后的孤独无伴,唯有与明月共沉醉。这样的结法,初看来有头重脚轻之嫌。但只要明白,在前文中的敷写离别之情的典故中,他已经把自己的才士难用、壮志未酬之恨和失却好友之情,乃至对族弟的罪轻贬重的牢骚,悉数打入,此处就可以专写别后感念了。这在意境上是一笔宕开,使它把眼前感情和别后感情一笔兜入,增加了别情的深沉效果。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赏析-宋代关于赠别会友的古诗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