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赏析-宋代关于精忠报国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09:51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原文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

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

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

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

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

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张孝祥《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赏析-宋代关于精忠报国的古诗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赏析

这是一首高亢的欢庆胜利的祝捷之歌。

上阕基本包含三层意思:起句“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为第一层,首先写采石矶之战大捷,写自己因为没有接到皇帝的命令而未能参战,言语之外流露出无比的遗憾。从“何人为写悲壮”到“剪烛看吴钩”为第二层,写自己虽然未能参战,但还是为我军的胜利感到无比兴奋,并在“吹角古城楼”的背景之下赋此词以表示庆祝。“湖海平生豪气”以下三句,写自己取出久已不用的“吴钩”于灯下观看——此情此景,不仅令人想起后来者辛弃疾《破阵子》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著名词句,二者同样具有随时准备为国杀敌的壮志雄心。歇拍两句为第三层,用一个“燃犀”的典故,写出了自己对于彻底战胜金军的信心。

下阕也有三层意思:过片的“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三句为第一层,写词人想起了周瑜和谢玄两个古代的英雄。第二层从“小乔初嫁”到“渺渺唤人愁”六句,通过分别赞颂少年周瑜和谢玄当年建功立业时的英雄气概,来衬托自己至今仍然没有功名的伤感。尽管如此,词人并没有任何的颓丧,继续写出自己抗击侵略的远大抱负——也就是本词下阕的第三层意思:“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张孝祥《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赏析-宋代关于精忠报国的古诗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作者简介

张孝祥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卜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张孝祥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

张孝祥自幼聪明好学,博闻强记。绍兴二十四年(1154)参加廷试。与秦桧之孙秦埙同场。主考官魏师逊及汤思退等为逢迎秦桧而定秦埙为第一,张孝祥第二。高宗读策后,认为他议论雅正,词翰爽美,亲擢为进士第一。因此秦桧对张孝祥极为不满。及第后,又上疏为岳飞辩冤,更为秦桧所忌恨。秦桧使人诬陷其父与张浚、胡寅等人谋反,于是张祁、胡寅等皆被下狱,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后才获释。张孝祥入仕后,先补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转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国史实录院校勘。以后几年历任秘书郎、尚书礼部员外郎等职。他性刚正不阿,在朝任职期间,曾先后上《论先备札子》、《论治体札子》、《论涵养人才札子》等奏议,提出了加强边备、抵御金人;扫除积弊,改革政治和培养、选拔人才的种种主张,表现了他在政治上的远大理想。隆兴元年(1163)授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军府事。张浚北伐,他又被任为建康留守。以后知静江、潭州、荆南湖北路安抚使。在地方官任上,他严明法纪,锄抑-,赈济灾荒,庭无滞讼。张孝祥举进士出自汤思退之门,曾受到汤的举荐提拔。但后来他却反对汤思退的议和主张,而支持主战派将领张浚的北伐,因而不断受到主和派的诽谤、打击。乾道五年(1169)因病以显谟阁直学士的身份离职,退居芜湖,讲论理学,徜徉山水。张孝祥的文章对于南宋王朝政治的腐朽黑暗多有揭露和批判,表现了坚决抗敌、收复失地的爱国精神。他的诗歌多赠答、题咏和纪行之作,不少篇章都能于写景叙事之中流露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如《黄州》:艰难念时事,留滞岂身谋,《和沈教授子寿赋雪》:只今斗米钱数百,更说流民心欲折等等,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思想性。他的诗文在当时流传甚广,并得到过很高的评价。谢尧仁称赞他的文章如大海之起涛澜,泰山之腾云气,倏散倏聚,倏明倏暗,虽千变万化,未易诘其端而寻其所穷。(《张于湖先生集序》)他写诗有意学习苏轼,韩元吉称赞他清婉而俊逸,说:其欢愉感慨莫不发于诗,好事者称叹以为殆不可及。(《张安国诗集序》)

更多张孝祥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