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春·会稽秋风亭怀古》原文翻译赏析-辛弃疾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9 00:06

汉宫春·会稽秋风亭怀古作品原文

汉宫春·会稽秋风亭怀古

辛弃疾

亭上秋风,记去年嫋嫋,曾到吾庐。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

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只今木落江冷,眇眇愁余。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莼鲈。”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

【注释】

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东晋初年,南渡而来的中原士大夫常在金陵城南新亭聚会欢宴。某次宴会上,周顗突然感叹道:“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举座皆痛哭流涕。

团扇:传说西汉成帝专宠赵飞燕姐妹,导致其他后妃饱受冷落。班婕妤遂作《团扇诗》,以秋日被收起的团扇,比喻自己被君王疏远。

禹迹:传说大禹曾于绍兴会稽山大会天下诸侯。

茂陵词:茂陵,汉武帝的陵墓。茂陵词即指汉武帝吟咏秋风的歌诗《秋风辞》。解拟相如:解拟,能比得上;相如,司马相如。

因循:拖延,耽误。

《太史公书》:即《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南宋主战派名臣、词人,有“词中之龙”一称。

《汉宫春·会稽秋风亭怀古》原文翻译赏析-辛弃疾作品

汉宫春·会稽秋风亭怀古作品赏析

辛弃疾晚年刚被重新起用的时候,担任的职务是浙东安抚使,绍兴则是安抚使驻节之地,这首词便是他初来绍兴的抒怀之作。

到了这个岁数,辛弃疾不再像中年时候那样尽情舒泄怨愤,而是用婉转的方式表达,使得词情略显平和。但平和只是表面,内心依然在制止不住地澎湃。去年的秋风又吹拂过自己的面庞,可身处的空间已然不同,不再是伴我退居的小屋,而是似乎可以实现理想的浙东。然而此身已老,当年共同伤感中原沦丧的忠臣,并肩作战的良将也都已远去,希望似乎也很渺茫。这虽然是逃不过的自然规律,但辛弃疾连用团扇典故,暗暗透露出这些忠臣良将大多遭遇到了排挤与疏远。于是现在哪里还有像葬于绍兴的大禹那样的英雄,拯救天下苍生于既倒呢?而这种局面的产生,当然也就是南宋皇室的自作自受吧。

行词至此,下阕的转折也就非常自然,辛弃疾开始追忆起汉武帝,想到当年他也是面对同样的秋风,写下名篇《秋风辞》。这首诗优美动人,文学成就并不输于同时代大文豪司马相如的作品,但而今只剩下秋风萧瑟,没有新的帝王为之赋咏辞章,真是颇为遗憾。这番前后对比当然不是表面上的感慨南宋君王没有汉武帝的文采,而是讽刺他们没有汉武帝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的雄才大略,只会懦弱求和,致使自己蹉跎一生。

在这样的情势下,时人已经不大抱有什么恢复希望,包括辛弃疾的友人也是如此,他们不理解辛弃疾为何还要出山为官,从而反复来信劝他早日弃官退隐。辛弃疾当然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他就是放不下家国天下的抱负。当友人劝归的信寄到的时候,他正在翻阅《史记》。司马迁的这里记载了太多威震天下但晚景凄凉的失败英雄,未尝不是辛弃疾自我人生的写照。但他合上书本,慨叹一番之后,仍然背起行囊奔赴理想的战场,义无反顾地把生命抛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