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遇咏》古诗原文-王维作品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30 07:39

不遇咏作品原文

不遇咏

王维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注释】

(1) 北阙:宫殿北边的门楼,是大臣等候朝见和上书言事的地方。后通称帝王宫禁为北阙,亦作朝廷的别称。寝:搁置。报:答复。

(2) 南山种田:汉代杨恽《拊缶歌》:“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时:到了时令。登:五谷收成。

(3) 百人会:朝廷的盛大集会。预:参加。典出《世说新语·宠礼》,汉代晋伏滔参加孝武帝召集的百人高会,受到孝武帝垂青,这里反其意而用之。

(4) 五侯:汉成帝时,外戚王凤之五弟,同日封侯,称为“五侯”。此处泛指权贵。心不能:心里不愿。

(5) 投:投靠。河朔:黄河的北岸。饮君酒:投靠朋友,喝朋友的酒,借酒消愁,此处借指自己寄人篱下的境遇。

(6) 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所在地。司马相如免官后曾居于此。此处诗人以司马相如自比,寄托不遇的情怀。

(7) 说:同“悦”,高兴。

(8) 济人:济民,有兼济天下之意。拂衣去:辞官隐退,指功成身退。

(9) 肯作:岂肯作。徒尔:徒然,枉然。

《不遇咏》古诗原文-王维作品赏析

不遇咏作品题解赏析

【题解】

此诗大约作于诗人被贬济州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拜右拾遗期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生活情况和人生追求。这是一首难得的直叙胸臆的作品,王维诗歌带着典型的初唐诗歌风格,每四句一转韵,诗意亦随之而转换,是七古体裁中典型的“初唐体”。诗歌表现了诗人遭贬之后的失意落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不遇之际,不甘沦落的人生志趣,颇有盛唐士人的风貌。

【赏析】

诗人被贬之后,济世理想暂时得不到实现,心情低落,颇有怀才不遇的愤慨。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并没有被打垮,仍然怀着美好的理想,并且时刻准备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这四句诗,前三句,王维开宗明义,紧扣诗题怀才“不遇”而行文,铺叙自己仕途的失意与生活的困顿。首句说自己真诚地向朝廷上书献计献策,然而所上书册久被搁置,得不到答复;次句写心灰意冷的自己选择退隐躬耕,却因为天时不顺,五谷不登;第三句化用典故,汉人晋伏滔参加孝武帝召集的百人高会,受到孝武帝垂青,王维这里反其意而用之,借以表现自己被朝廷弃用的遭遇。第四句中,“五侯门前”喻指权贵门前,诗人在这句中直言自己生性狷介不阿,心里断不愿通过阿谀奉承来从权贵那里获得高官厚禄。别有况味的是,“不报”“不登”“不预”,这三个“不”字连用,叙写诗人无论在朝在野,无一例外地遭遇“不遇”,语意贯通,语势急迫;然而,最后一句中的“不能”却依然让读者看到诗人心中固守自洁的一方净土。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这四句,王维着力描写诗人投奔友人,客居异乡的困窘凄楚。被贬官之后,诗人远走河朔,即今天黄河以北一带,投奔友人,赖以为生。客居他乡,满怀落魄,满腹思乡,无以寄托,唯有借酒消愁,在半醉半醒之间,徒劳地问一句风尘阻隔、久无音信的京居家人,现在是否安好?既然乡居不可归,亲人不能见,那么索性暂居此地,和友人登山临水,忘情山水吧,莫管那春风吹动依依杨柳枝,带来浓浓春意,也带来浓浓春愁。失意落魄的诗人思乡心切,却寄望于在异乡山水中移情,表示宁愿在他乡漂泊中过日。这样有悖常情的心理描写,恰恰是诗人不得已的悲愤之言。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最后这四句,王维笔锋一转,直抒胸臆,借与友人对话,表达自己对世俗社会的批判,表达自己的人生志趣。王维一改之前的郁闷悲愤之情,转为慷慨激昂的态度。诗人尖锐地指出:现世社会,多功利世俗之人,遇事只为自己着想,不顾大局;诗人为之心怀忧戚,这一点诗人以为想必友人是了解的。诗人希望有那么一天,自己能够有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把自己的所学用到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上,等功成之后,自己退隐田园,躬耕陇亩。结句,诗人用反问句式作结:此生岂肯庸碌无为,枉自担着男子汉大丈夫的英名?人生失意之时,仍然慨然作声,表达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亦心怀天下的入世之心,难能可贵。

这首七言古诗,融叙事、描写、抒情为一体,叙事简约,描写点睛,抒情真挚,诗歌意境优美清新而不失慨然之气。诗中多处化用典故而不着痕迹,诗歌容量大,却不影响诗歌文脉的清晰流畅,体现王维一以贯之的简约自然的诗风。

更多王维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