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毋攘弱,毋暴寡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6 22:08

强毋攘弱,毋暴寡出自西汉汉景帝《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文中: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强毋攘弱,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

【名句翻译】

名句原文: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强毋攘弱,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

名句译文:我亲自耕地,皇后亲自种桑养蚕,并且全拿来为提供祭祀祖宗及宗庙之用的谷物、衣服,给天下的人都做个榜样。我不接受供奉,并且还消减太官的俸禄、减少徭役等赋税,让天下百姓都能勤于农务、积蓄一些余粮,以防备灾害时用。使强者不欺凌弱者,使人多的不欺凌人少的,使老者能够善终,使幼者能够茁壮成长。

强毋攘弱,毋暴寡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故事】

在汉代的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盛世是有目共睹的,而其中的“文”指的是汉文帝,而“景”便是本文的作者汉景帝刘启。

刘启是个正直贤明的皇帝,“善用人”是相当出名的,并且对于外戚的任用也非常的谨慎。例如窦婴原是外戚,在七国之乱时,被封为大将军,而窦太后几次让想让景帝封窦婴做丞相,但景帝总觉得窦婴不太稳重,因此不惜得罪太后,最后还是让更合适的卫绾做了丞相。

景帝为人也很宽厚仁慈,更不记旧仇,“张释之”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张释之在景帝做太子时曾经阻止他的车进入殿门,因为他在进宫门时没有下车,违反了当时的法令。后来这事让文帝的母亲薄太后知道了,文帝不得不摘下帽子认错,承认自己教子不严。这使当时的景帝很没面子,但景帝并没有像很多昏君那样,一即位便报私仇,反而还让张释之做了廷尉。

就是这样的景帝写出了“强毋攘弱,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这句子。而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礼运·大同》篇中描绘出的大同世界,以及其中的千古名句:“……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强毋攘弱,毋暴寡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赏析】

“强凌弱、众暴寡”是造成中国古代许多国家分裂的一个主因,更是一种虽不正常但却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因此汉景帝才会提出“强毋攘弱,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虽然这未必能够真正的完全实现,但是它始终应该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目标。

像唐白居易于《养老》一诗中说:“使生有所养,老有所终,死有所终也。”更比如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紫薇曾为乾隆写过一段祝寿歌:“巍巍中华,天下为公,普天同庆,歌我乾隆。幼有所养,老有所终,鳏寡孤独,有我乾隆。泽被苍生,谷不生虫,四海归心,国有乾隆。仁慈宽大,思威并用,舍我其谁,唯有乾隆……”虽然这文词看来肉麻有余、深度不足,但至少侧面表明了由古至今,不恃强凌弱、老幼各有归属的“大同世界”,一直都是人们心中的“理想国”。

中国自古以来就倡导“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形成了尊老爱幼的良好家庭道德传统。谁不孝敬父母、善待子女,谁就会被世人唾弃为“缺德”,情节严重的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尊老爱幼,不仅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也是应尽的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

强毋攘弱,毋暴寡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原文】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西汉:汉景帝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强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其令二千石修其职!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强毋攘弱,毋暴寡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创作背景】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前141年),字开,是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的儿子。母亲窦氏,生他时父亲还在做代王。他原来并不是长子,但父亲的四个儿子相继病死之后,他便成了长子。

当初汉景帝即位后,先是提拔了晁错做内史,然后又将他升为御史大夫,相当地信赖他。而晁错经过缜密分析后,告诉景帝即位之初要特别提防的,便是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因为早先刘邦曾封刘濞做吴王,但之后不久就后悔了,而刘濞到达吴后,便野心勃勃地开始准备攫取皇位。等景帝正式即位后,刘濞已经暗中准备了40来年,他不仅私自铸钱、又煮盐贩卖,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还招纳逃犯,谋反之心路人皆知,因此晁错才会极力主张景帝削夺各王的封地,而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削藩”。

而听从了晁错建议的景帝,决定先削夺吴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眼见朝廷开始动手,自然不愿束手就擒,便联合各地诸侯王打着诛杀晁错、安定国家的旗号反叛作乱。由于这次叛乱共有七个诸侯王参加,史称“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景帝趁机将王权收回中央,又大量裁撤王国的官吏数量。以后,各王国的诸侯王就成了只享受当地租税的贵族阶层,不再有行政权和司法特权。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便是汉景帝刘启写给封国的国相,以及郡的太守们的一道诏令,在此篇文章中,汉景帝苦口婆心,并且身体力行地告诫诸位大臣切莫滥用职权、伤害百姓,如此一来国家方能安定、百姓才能和乐。

所谓的“诏书”是古代应用文的一种,是以皇帝名义所发的政府文件,但若国家有什么大事,皇帝并不可以随便叫身边的尚书起草个圣旨,就诏告天下,而是要谨慎为之。而一旦诏书下达后,具体的技术性操作是必须由政府首脑“宰相”来负责,因为如此一来皇帝和宰相之间便有制衡,诏书也就不至于胡乱来。当然,也有皇帝独裁的、也有宰相专权的,那多是个人原因或个别现象,并且是有悖制度或法理的。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