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宿左省》原文翻译赏析-杜甫-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五言律诗 时间:2024-02-06 05:06

唐诗三百首第100首杜甫的《春宿左省》,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诗人时任左拾遗,初为朝官,在左省值夜时写下当时的心情。先写景,由花隐鸟栖的日暮,到星临月近的夜半,再写心中之感,且终夜不眠。诗人恭敬职守、忠勤为国之心声充现于中。

春宿左省作品原文

春宿左省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春宿左省》原文翻译赏析-杜甫-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春宿左省译文注释

译文一

花色隐约左省一片暮色,回巢鸟叫着从这里飞过。

群星照着千门万户闪烁,高耸九霄的宫殿月色多。

夜不能寝倾听金钥声响,风吹檐铃像上朝饰物响。

明天早晨要上重要奏章,数次向人询问时辰几何。

译文二

门下省的花朵在暮色中逐渐看不清了,鸟儿回巢栖息,发出“啾啾”鸣响。繁星俯瞰并闪耀着皇宫的重重门户,月光也层层笼罩着依傍高天的宫殿。我不肯就寝,期待着打开宫门的锁钥声,因为风声而想到骑马上朝的鸣珂之音。明天一早就要递上奏章了啊,因此频繁发问,夜晚已经过去了多久?

注释

宿:此处的宿不作睡眠、住宿或寄宿解,因其状语为左省,即门下省,而只能作值宿解。

掖垣:唐代称门下和中书两省,因两省办公地位于宫墙的两边,似人之两腋,故名。《新唐书·权德舆传》有“左右掖垣,承天子诰命,奉行详覆,各有攸司”句。

万户:指宫殿的重重门户。

金钥:金钥匙,这里是指打开宫门的锁钥声。

珂:马络头上的装饰品,马行则鸣,称为鸣珂。

封事:指奏章,因臣下上书奏事,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因此而得名。

《春宿左省》原文翻译赏析-杜甫-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春宿左省作品鉴赏

赏析一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也即至德三年,二月改元)春季。杜甫是前一年(757年)四月从长安金光门逃出,冒险经小路前往行在凤翔,拜谒唐肃宗的,肃宗随即任命他做左拾遗。同年秋,官军收复长安,十月,肃宗还都,杜甫应当也跟随着返回了长安。左拾遗虽仅八品,官卑职小,但可直达天听,所谓“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对此杜甫是非常满意的,颇想趁此机会为国家付出一番心力。当然,因为朝政的腐败,他很快就由充满希冀而转为失望,前引其答岑参的《奉答岑参补阙见赠》一诗便可见其端倪。但在写下这首《春宿左省》的时候,杜甫还并没有失望,他兴致勃勃、摩拳擦掌,正思为朝廷拾遗补阙,其拳拳报国之心,便于诗中毕见。

开篇点明作诗时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时间是在黄昏,于是言“暮”,言“栖鸟”,地点是“掖垣”,也即杜甫所属的门下省,题中即言“春宿”,因此诗中乃言“花”。暮色渐深,省内繁花逐渐隐没,而飞鸟“啾啾”而过,料今晚已不会再鸣,当此万籁俱寂之夜,诗人仰观深邃之高天,乃有“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句。

此颔联不细查则难索解,须读者与诗人一起展开联想,才能明白所指之意。首先,“星临万户动”,是星辰摇动还是宫门在星光下闪动?其次,“月傍九宵多”,月色又何来多寡一论?或谓对句省略宫殿,“九霄”实指高耸九霄之宫殿,以殿对门,正与“万户”成其工对,但若只是简单地如此理解,却又有失偏颇。事实上,诗人是将星辰比拟为“万户”,而以“九霄”比拟宫殿,天子高高在上,凡俗难以企及,正如诗人仰望星空所见群星与九霄一般。但他此刻已可直陈于天子面前,即可直达天听,故乃见星与万户为一,宫殿与九霄为一,正在眼前,似可伸手而扪。返回诗句意,则星动即万户动,月光照耀宫殿,似也比别处为多。

为什么诗人仰望星空,会有如此联想呢?颈联和尾联即给出答案。“不寝”或解作“不寐”,即难以入眠,但正因难眠而干脆不眠,也是解释得通的,正不必更字。诗人不肯入眠,侧耳倾听,希望很快就能响起宫殿开锁的声音,而且因着风声,他也不禁联想到翌日百官骑马会聚,等待入朝之时,马络上的玉珂随风杂沓鸣响之声。此颈联意即盼望长夜快快过去,曙色早些降临,因为“明朝有封事”。为了明晨可以向朝廷递交表章,提出自己的意见,所以诗人才夜深不眠,并盼这一刻早些到来。

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是一种紧张的期盼心理,从“不寝”开始,直到结句“数问夜如何”,就都是这种心态的表现。没有情感依附的诗歌,即便再如何写得花团锦簇,终究也是死物,但诗歌所要表现的情感,却大多不能直白表露,或者说不能单纯地直白表露,而要靠景物、动作、语言、感受来生发,来烘托。正如戏剧,要靠演员的表情、动作、语言来推动情节发展,而不能靠话外音的单纯讲述。所以杜甫此诗,不着情语而情语自在,才是诗歌,尤其是用语俭省的五言格律诗的最高境界。

这种紧张心情的存在,正说明杜甫急于为国效力,所以因事即上封章,拾遗补阙,又不知结果如何,究竟对大局有多大帮助,所以才倍感紧张,而又隐含着一份期待,导致深夜不眠,既仰望高天,又侧耳以盼天明,盼望早朝之时早些到来。只可惜其拳拳报国之心,终于被可悲现实所逐渐磨损,终于从希望变成失望——当然,失望之所以产生,也正因为此前希望之深。将此诗对照《奉答岑参补阙见赠》来读,则可领会更深,也更觉诗人及其所处时代之莫大悲哀。

赏析二

这首诗是乾元元年(758)春天,杜甫任左拾遗时在长安作的。诗中抒写杜甫晚上在门下省值宿,忠于讽谏职守,准备封事,通夜不眠,等待早朝的紧张心情。前四句写景,把宫廷夜色做了生动的描绘;后四句抒情,反映了一个封建官吏的勤谨、尽职尽忠的态度。

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年),描写了诗人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忠勤为国的思想。诗题中的“宿”,指值夜。“左省”,指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管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

诗的首联描绘诗人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诗人首先写眼前的景物:夜幕降临,光线越来越黯淡,诗人只能隐隐约约看见“左省”墙院里的花朵。这时,天空中回巢栖息的鸟儿鸣叫着飞过。在写景的同时,诗人点明题旨:写花、鸟都是为了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诗人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题目中的“宿”相关联;“掖垣”本意是“左掖”(即“左省”)的矮墙,这里指门下省交代值夜的所在地,扣“左省”之题。首联两句可谓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诗人的匠心。

颔联写夜中之景。这两句写得非常精彩,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形象,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巍峨清丽的宫殿活画出来,还寓含着帝居高远的赞颂味道;可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此境界全出。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则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颈联描写诗人夜中值宿时的情况。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诗人反用“不寝”两字,描写自己值夜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诗人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此联词意深蕴,笔法空灵。

尾联交代了诗人“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值夜时的心情。后句化用《诗经·小雅·庭燎》中的诗句:“夜如何其?夜未央。”用在这里非常贴切自然。而“数问”二字,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韵味悠悠不绝。

诗的开头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诗中时间渐进,变化自然,自暮至夜,再自夜至晓,自晓至明。全诗结构严谨而又灵活,叙述详明而有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春宿左省》原文翻译赏析-杜甫-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春宿左省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号:字子美,号少陵

籍贯: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

作品风格:沉郁顿挫

诗人小传: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曾担任过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而被贬为华州参军,后辞官归隐于成都,建草堂而居。剑南节度使严武荐其为属官,杜甫全家因而移居四川奉节,两年后他离开奉节,辗转流离于江陵、衡阳一带,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病逝于湘江的一艘小船中。

杜甫半生漂泊,又经安史之乱,惯见民间疾苦,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毕见于作品之中。青年时代他亦怀抱大志,与李白等人交游,诗风较为明快、恣意,中年后则变为沉郁顿挫,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此被誉为“诗史”。尤其在律诗上,他表现出了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后人也因而赞其为“诗圣”,诗而能成圣者,唯杜甫一人而已。唐诗人元稹评价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诗经》里的国风)、骚(屈原的《离骚》),下该沈(沈佺期)、宋(宋之问),言夺苏(苏味道)、李(李峤),气吞曹(曹操)、刘(刘备),掩颜(颜延之)、谢(谢灵运)之孤高,杂徐(徐陵)、庾(庾信)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相关阅读】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